1932年7月8日,中央苏区保卫战--水口战役的第一枪,在浈江河水口段上游打响。由于敌人一路沿浈江河退,红军一路追,追到水口墟后,在水口墟僵持了三天两夜,敌我双方伤亡惨重,最后这场战役以红军取得胜利告终。为鼓舞士气,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在水口墟召开大会。
水口战役期间,水口墟的群众利用外出干活的机会,为红军送水送饭送情报,有的直接组织群众为红军运送伤员,群众与红军的感情进一步加深。
由于红军纪律严明,晚上不能在群众家里过夜,而群众家外不是泥泞的道路,就是用鹅卵石铺成的道路。为了能让受伤的红军睡得舒服,水口墟附近群众自觉地将自己店面的门板卸下来,全部给了受伤红军当床板。
红军大会召开后,中共苏区中央局决定红军继续北上。红军是在晚上离开水口,为了感谢水口的群众支持,有的红军把群众门板洗干净,安装好后,就在店门口挂上一块银元;有的红军因受伤严重,没能把门板安装上去,就在门板下面压一块银元。
第二天早上,群众发现红军都离开了,并看到门板安装好的在店门口挂了一块银元,没安装好的则在门板下面压着一块银元。在当时,一块银元相当于两个墟日的营业额。发现红军给自己留下银元后,水口的群众十分感动,有的提议将银元还给红军,有的认为红军是给穷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是自家兄弟,以后要对红军更好。由于当时还处在战乱中,为安全起见,水口的群众没有追赶红军还银元。
就这样,一块银元的故事在水口传开了,而一些在水口经商的外地商人也把一块银元的故事传到他们的老家,让更多的群众更加相信红军,参加革命的热情也更加高涨。 (刘宏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