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博物馆里的极简信阳史”专题报道之⑥

豫风楚韵誉九州


□本报记者 周 涛 文/图

地处中原、荆楚和吴越之间,受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信阳文化被形象地比喻为“豫风楚韵”。

“地理差别,从经济上制约了文化的区域构成;邦国林立,从政治上强化了文化的区域分野;大师并起,从学术上突出了文化的区域特色;而上古时代丰富多彩的民风遗俗的流播传扬,又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氛围。”《中华文化史》如是说。

在博物馆“豫风楚韵”展厅,主要介绍了信阳的民俗文化。“信阳十景图”上,可见淮河儿女放河灯的场景。放河灯,华夏民族传统的习俗,表示祭奠先人祈福未来,沿淮两岸的人民每年在三月三,中秋节晚上常放河灯。“走千上万,赶不上淮河两岸。”作为淮河的贴身儿女——船民,他们世代生活在淮河的怀抱里,展厅里还呈现着淮河船屋的场景。

信阳,是文化资源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类齐全,项目众多,翔实记录了信阳人民的生活方式、独特个性和审美习惯,展示出信阳豫风楚韵的文化特征和风貌。仅在音乐、舞蹈方面形成文字的就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信阳地区资料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信阳地区资料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信阳地区资料卷)以及嗨子戏、花鼓戏、光州大鼓、民间谚语等十大集成资料卷。

2008年,信阳民歌、罗山皮影戏两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汉族叙事长诗《郭丁香》、固始灶戏、固始花挑舞、罗山皮影戏、信阳毛尖采制技艺、信阳民歌、商城火绫子、光山花鼓戏及潢川火绫子、潢川锣鼓十八番、商城花篮戏、平桥大鼓书12个项目分别于2007年、2009年被列入第一、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以罗山皮影戏为例,近年来罗山县成立县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罗山皮影戏的基础性保护工作,对全县78担箱皮影,568位皮影艺人以及皮影剧本、音乐和皮影制作开展普查并建立档案。同时,培养皮影戏青年传承人,组织优秀皮影剧团出国、出省、出市演出,并不断创作新剧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精神家园。信阳十分珍视自身历史的“活化石”,精心呵护自身独特的文化特性,保护自身文化的多样性,努力激发自身文化的创造力。同时,依托泥塑、木雕、剪纸、草竹柳编、彩绘、彩陶等民间工艺,积极开展各类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等活动,构成厚重的信阳民俗文化脉络,为信阳儿女提供着文化生活之养分。

了解了信阳的民间艺术,博物馆“豫风楚韵”展厅还为参观者解读着古老的申城故事。以信阳地区传统街市场景为呈现形式,参观者可进“信阳城”感受那段陆路、水运商贸集散的景象,潜移默化于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建筑。在这片给予人关怀、鼓励与力量的胜地,人们可静静感受着信阳“豫风楚韵”文化魅力之恒久。

编后

记录信阳文明,我们在路上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社会和谐,民风淳朴……这是神州大地各族人民对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的信阳最直观的印象。作为淮上文明和楚文化的摇篮,融合各种文化传承和生活方式的信阳,其绚丽多姿、丰富多彩的本身就是一张厚重而亮丽的名片。

浩荡厚重的历史文化,散落在申城的文化遗址,向世人静静诉说着这片土地彼时群雄逐鹿、辉煌璀璨的历史印迹。博物馆是保护、传承和弘扬人类文明的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信阳博物馆,可说是信阳这座历史名城的精华所在,也是信阳优质文旅资源之一。

让文物活起来!自3月22日起,信阳日报文旅时空专版推出的“博物馆里的极简信阳史”专栏至今日终。通过在文物里品读信阳史,相信读者们对信阳会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相信大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历史自觉、坚定了文化自信。

传承、保护和弘扬信阳文化,讲好信阳故事,致敬古今信阳发展成就,我们始终在路上……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