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古茶泛新绿 初见亦重逢


□本报记者 李亚云 文/图

春光和煦,涉过半城山水,推开如画黛绿,在大苏山国家森林公园深处,我们与清代茶园相逢。虽初次遇见,却仿若重逢,或因陆羽“淮南茶,光州上”的赞誉,或因东坡先生曾在此留下足迹,又或因净居寺的钟声穿越古今,信茶之旅的最后一站因此格外让人流连。

“来大苏山者必去清代茶园。”在净居寺茶厂高级农艺师曹璐的带领下,记者得见清代茶园。历久经年,茶园仍然葱郁苍翠,鲜叶嫩芽争先恐后地涌出,采茶人双手飞舞,撷一叶叶嫩芽入竹篮中。茶园入口处的一处斑驳碑刻记录了这片古茶园的来处。“清代古茶园是清道光年间(公元1828年)由当时寺庙的竺鼎大师所栽种的,大概保存了360余丛。由于我们不断加强对这些百年茶树的保护和管理,目前茶树生长茂盛,郁郁葱葱,所产干茶品质上乘。”曹璐自豪地告诉记者说。

作别古茶园,沿步道上行,坐落在大苏山脚下的净居寺露出全貌。

净居寺又名“敕赐梵天寺”,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光山净居寺门发源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

“淮南茶,信阳第一。”东坡先生的一声惊叹穿越古今。论苏东坡与信阳茶的渊源,源于元丰三年(1080年),当时苏东坡离开汴梁,骑马向南,走上漫漫被贬之路。但是历经劫难,九死一生的苏东坡并不急于赶路,而是走走停停,游游山,玩玩水。正月十八日到了蔡州新息县(今信阳市息县),参观了已经升任泸州知州又遭贬的任师中旧宅,写下《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一诗。游览了素有东南第一山的浮山后,渡过淮河,品尝信阳茶,留下千古一赞。离开息县后,苏轼来到光山县,住在净居寺,写下流传至今的《游净居寺诗并叙》。宋人黄庭坚、梅尧臣等先后追随他的脚步,来到净居寺,留下了赞美的诗篇。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挥别大苏山,东坡先生的诗句与眼前情境正相契合。而今,山山岭岭,满目清新,信茶之旅,至今醉人!

编后语:

自2月15日起至今,《信茶之旅》专栏以10篇主题稿件呈现信茶历史,深挖信茶文化,讲好信茶故事。为期两月的报道,记者在梳理史料的前提下,深入浉河区、罗山县、商城县、光山县等地实地探访、深入挖掘,以浓郁的笔墨、生动的图片,记录着信阳茶产业、茶文化的发展脉络与印记。以古鉴今,这组报道不仅记录信阳茶叶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也见证着信阳人民在茶产业发展中展现的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本报谨以此报道献礼第31届信阳茶文化节。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