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党建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一支队伍管执法的“311”解题式


——淮滨县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的新路径

□本报记者 王凌云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是党中央对加快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部署。

去年,《学习时报》刊发了市委书记蔡松涛《基层治理创新的五个支点》署名文章。文章提到“破解基层治理的权责不匹配问题,关键在于做好放权赋能。坚持试点先行,重点推动一支队伍管执法、政务服务就近办和县乡协同事项联办三项改革,实现人员下沉、职权下放、服务下移,增强乡镇统筹能力。”

思想引领,坚毅笃行。近一年来,我市按照“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逐步推开”思路,在全市开展“减县增乡”“一支队伍管执法”“数治信阳”试点建设。今年3月份,针对基层综合执法,我市出台关于《信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开展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的通知》(《通知》),对逐步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进行明确部署和细致安排。全市各地抓落实、勇创新,纷纷探索深化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解题式,不少县区已初见成效。

近日,针对基层治理执法力量“弱”、执法监管“松”、执法效率“低”三大难题,淮滨县以“三员”“一站”“一平台”311模式破题出招,深化一支队伍管执法改革,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提质增效,让人耳目一新。

第一式:选好“三员”提士气

“说实话,我们乡镇执法队伍是新组建的,管一管身边的鸡毛蒜皮的小事还可以,涉及专业执法业务,大家普遍能力不足。刚开始说要在乡镇开展‘一支队伍管执法’时,大家或多或少存有畏难情绪。”该县马集镇执法队的张银军表示。

“自身硬才能执法硬。聚焦基层治理执法力量‘弱’的难题,我们选好‘三员’,强化基层执法队伍规范化建设。”该县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小组成员程宇表示,“选好指导员、教练员、宣讲员,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

选好“指导员”。该县明确各乡镇(街道)司法所所长担任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指导员,指导乡镇(街道)严格落实市、县印发《通知》中关于加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阵地建设、组织架构、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要求。

选好“教练员”。该县从县城管局、农业农村局、水利局、自然资源局等相关赋权行政执法单位选派40名执法经验丰富、法治涵养深厚的业务骨干,组成5支行政执法教师队伍,协助乡镇(街道)常态化开展基层执法业务培训。目前,已开展76场,参训人员1000多人次,新增45名执法人员通过了综合行政执法专业法律知识考试,持证率从执法大队成立初期的28%提升到了39%。

选好“宣讲员”。该县以全省推进服务型行政执法建设十周年为契机,从法院、司法局、律师事务所等抽选10名业务精英组成法治宣讲志愿服务队,围绕下放基层的行政执法权限要求、执法流程、执法难点等,深入乡镇街道开展“微宣讲、走基层”活动5场,制作宣传栏57个,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提高了执法人员和广大群众的政策知晓度。

“县里把住了我们的脉,针对能力不足问题,派专业人员给我们作培训、指导、宣讲,法律政策吃透了,我们很快地掌握了业务,熟悉了流程,独立执法有了信心!像处理违建、倾倒垃圾、无证经营等这些行政执法事项,能顺利开展。”经过培训,张银军信心十足。

第二式:建好“一站”增底气

“监督指导站成立后,我们在基层执法监管上有了‘新触角’和‘探照头’。规范与否,问题在哪,如何改进,在深化执法监管和强化县乡衔接上,我们很快就有了正解。”分管此项工作的该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祥星介绍道。

为提升执法监管力量和基层执法质效,该县建立了监督指导站。由县司法局联合乡镇(街道)纪委监委,在全县分片建立了落实好常态化监督的5个行政执法监督指导站,搭建起了掌握基层执法问题、发现违法线索的重要平台。

指导站的作用有三:规范执法行为“强监管”,定期开展驻站指导,通过现场查阅资料、查看执法案卷、观摩执法现场等方式,对所包各乡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工作进行指导监督;主动参与协助解难题,了解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难,协助解决跨区域联合执法、部门管辖线索移交、执法人员培训需求等问题;发现违法事项督整改,对通过12345投诉举报热线转交、基层治理数字化平台交办等渠道发现的违法行为线索,联合纪委监委等单位开展调查、依法处理。目前,该县已开展驻站指导5次,解决执法难题7个。

第三式:用好“平台”接地气

“以前,我们群众看到违法情况,到乡里反映,乡里没执法权,上报县里又太麻烦,过了最佳处理期,往往都不了了之。现在村里有了网格员,执法的‘前哨’就在我们身边,遇到违法现象或困难时,我们都能找网格员来解决,即使他们解决不了,也会很快报给乡镇执法员来处理,不仅有效打击违法行为,也让我们老百姓更有安全感。”昨日,提起平台提效,该县邓湾乡群众王普东表示。

据悉,为提升基层执法效能,该县依托数字化基层治理平台,优化县乡协同执法模式,创新“三步联单”,推动传统执法向智慧执法转型。

全方位“收单”,拓宽执法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全县划分的1622个基础网格和892个微网格,实现基层行政执法全覆盖、零死角。用好1622名网格长、1622名专(兼)职网格员,弥补人力不足、地形不熟等问题短板,确保最快、最全收集区域内执法需求。

简约化“派单”,优化执法事项处置流程。通过乡镇(街道)社会治理室将网格内执法事项转交执法大队,由大队分类研判,指派人员前往处置。乡镇无法处理的通过治理室向县社会治理中心反馈,中心按照“1+5+19”协同执法模式,指派职能单位与乡镇(街道)协同执法。目前,已开展联合执法277次、专项执法216次,责令整改78件。

高质量“结单”,完善执法案件办理机制。落实全过程监管机制,乡镇(街道)将执法人员分为若干执法小队,确保执法过程至少3名执法人员同时在场。购置执法记录仪200余台,保证了执法记录仪全程记录。县司法局牵头组织县相关赋权执法单位对乡镇(街道)执法过程全面评审、赋分评价,确保公开透明,以案件高质办结确保群众满意。

群众的获得感,是执法为民的出发点,也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我市“一支队伍管执法”工作部署在基层落细落实,定能为推动老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夯根筑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