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 车
清明时节,随着气温逐渐回升,我市各地抢抓农时,积极开展再生稻插秧工作,为全年粮食稳产丰收夯实基础。
昨日,在光山县鑫磊合作社的再生稻基地内记者看到,满目葱茏的再生稻秧苗长得齐齐整整、绿意盎然。“已经达到移栽标准了,要抓紧移栽。”工人们卷起一片片秧苗,为它们“搬家”。农户们看着这些如“孩子般”的秧苗,满心欢喜,经过20多天精心的培育,适时洒水、控制温度,终于迎来秧苗移栽期。
“今年我们移栽的秧苗主要品种是两优6326、岳优9113,因为去年再生稻产量高,两季产量达到1500余斤,所以今年我们将把种植面积扩大到500亩。”鑫磊合作社负责人黄鑫告诉记者。 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今年我市及时出台了促进再生稻发展的鼓励措施,对再生稻种植规模大的种植主体,在稻谷补贴的基础上,进行额外补助。在政策许可前提下,将更多地向再生稻生产大户倾斜。目前,全市72万亩再生稻生产任务已经细化分解到村、落实到田块,秧苗移栽工作正在有序展开。
今年以来,市农业农村局先后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再生稻栽培技术、新品种交流培训,全方位服务广大农户春耕备播、早稻生产等工作,及时组织育秧工厂的生产调度管理,从种子、基质、厂房、订单等方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确保秧苗及时移栽入田。淮滨县淮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因建厂早、技术好而享誉周边,合作社4000多亩再生稻育秧机插订单已全面落实到农机手上。
“我们不仅在育苗上实现了订单化,还在插秧上实现了机械化。今年我们将根据周边其他种田大户的需要,帮助他们移栽秧苗,后续的施肥也委托我们合作社进行管理。育秧订单化,插秧机械化让我们合作社的农户不仅成为再生稻的‘土专家’,更让他们实现了增产增收。”淮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学义告诉记者。该合作社不仅自育再生稻秧苗200亩,还为附近乡镇种植大户代插秧近4000亩,解除了生产大户的后顾之忧。
“4月中下旬,再生稻正式进入移栽期。我们合作社有5台高速插秧机、20多台低速插秧机,这些高速插秧机智能化水平高,一天能插秧近40亩,机器上只需一人驾驶,一人对秧苗进行摆盘,既节省了人力物力,也极大提高了插秧效率。”陈学义说。
“我市机械插秧已经推广多年,最大的优势是能‘抢时间茬口、育整齐壮秧、创高产基础’。下一步,我们将时刻注意天气变化,有针对性地指导再生稻机械化插秧工作,保证秧苗质量,努力实践‘藏粮于技’,全力实现粮食丰收。”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科长胡克光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