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传承先从小家开始。今年春节期间,在张爱华的召集下,丈夫潘国璋以及4个子女齐聚一堂,在家中召开了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会议讨论自己打算守满60年时就交给自己的后代,让他们继续守护红军洞,讲述红军在这片山石热土间留下的故事,传承大别山精神。
“妈,你放心,你能讲的时候你就讲,你不能讲的时候,我们都愿意接上!”回忆起小儿子潘民那坚定的话语时,张爱华难掩喜悦的心情。
传承更要迈出小家。这次家庭会议让张爱华在红军洞守护传承一事中放下心来,但她并未停止传承红军洞的故事,而是带着年轻的新生代来到红军洞下,如数家珍地为这些未来的小讲解员们讲述山间的故事,将传承从小家迈出。郭家河乡90后姑娘王鑫鑫就是其中之一。
“我是听着红军洞的故事长大的,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参与讲述红军洞的故事!”王鑫鑫拿着笔和本,目光如炬地遥望着山上的红军洞。
去往红军洞的路上,张爱华在王鑫鑫的搀扶下步履依旧坚定,蜿蜒而上的石阶路,将两人逐渐掩映于春日的山林中。时而驻足处,影影绰绰的身影传出阵阵的讲述声,声音虽小,却将过往故事留在山间林道,厚重传承埋根于大别青川。
站在红军洞的石碑处,春风拂面而过,恍惚间,时空变换,山上的红军洞泛出点点星火,映出昔日大别山革命的烽烟岁月。耳畔响起张爱华的言语:“我生在革命家庭,红军的血脉在我身体里流淌……”笔者与王鑫鑫相视一笑,虽无言,但我们都明了,这份红色基因将在大别山下代代相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