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为非遗注入“青春”力量


□李亚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价值不仅仅在物质本身,更在于非遗所承载的文化记忆,因此非遗文化如何找到传承之道,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笔者看来,广大青少年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力量,调动广大青少年的积极性,让他们参与进来,这些历经千百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定能焕发新的生机。随着非遗文化进校园工作的日渐深入,我们可喜地见到非遗文化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非遗进课堂正是把非遗精神渗透到孩子们的心中,让他们感受到非遗魅力,增进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理解,增强了他们担当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的使命感,自然就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此外,吸纳本地青少年加入传承非遗文化的队伍,以名师带徒、互动式教学等方式,吸引新一代青年力量近距离接触非遗文化,动员青年力量参与传承接力,非遗才不会被时代所遗忘,才能更好地“活化传承”。当前,非遗传承人队伍年龄偏大,青年传承人稀缺,可持续性差。然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优秀青年人才。因此,需要优化非遗传承人队伍结构,吸引更多的青少年人才加入。

从创作内容来讲,只有创新和融入现代生活新元素,才能蹚出非遗传承新路径。不少“非遗”项目受冷落,难以与时代生活相融合,也难以让大众对非遗文化、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厚的心理认同和情感共鸣。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借助新形式、新渠道、新技术、新方式展现和传播非遗,方能实现出圈、破圈,从而拉近人民群众与非遗文化之间的距离,让非遗焕发新光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