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平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乡村振兴”再次成为关键词。其中,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具体而微的举措为当下我们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信阳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走了很多年。作为农业大市,信阳农村人口多、占比高,加之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的努力,乡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振兴,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在全国全省走在前列、争创一流。
认清位,也要看明势。踏上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我们理应更清醒,对城乡二元结构尤为突出的信阳而言,如果没有乡村振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我们的振兴就难以真正“兴”旺,我们的崛起就难以真正“起”来。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发展征程,不应是“一边像欧洲,一边像非洲”,更不应是“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而是城与乡的全面振兴、共同辉煌。
紧抓机。扛起乡村振兴大旗,走好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之路,市第六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在推动乡村振兴上奋力走在前列”,市委书记蔡松涛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强调“乡村振兴扛旗”。
要扛旗,走在前,对我市来讲,就是要坚持“十百千万”启航,改革激活发力,“多彩田园”打底,“两茶一菜”挂帅,成就“食尚信阳”亮丽新名片。同时,建设动态监测大数据信息系统、标准化精准化帮扶系统,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农业高质量发展上努力实现更大突破。
以上工作,既蕴藏着村美的关键,又指明了业兴的道路,再借势“三块地”改革这个重要法宝,乡村振兴的老区扛旗,定能走出与众不同的路径。
除此之外,也要看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如果忽略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的阶段性,用“一刀切”“大呼隆”的方式方法代替“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唯物辩证法,必然导致水土不服、事倍功半。
也要看到,乡村振兴并非政府的“独角戏”,也绝非“单打独斗”就能实现的。要避免“政府热、百姓冷”“干部干、群众看”怪现象,要立足政府的“角色设定”,发挥群众的“应有作用”,莫要以“单干”替代了“合力”,让农民群众“被振兴”。
提升绿水青山的“颜值”,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广袤乡村、希望的田野,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