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三农视野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科技育秧 助力春耕


□甘雨露

“九尽扬花开,春种早安排”。日前,笔者在罗山县子路问津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基地看到,该合作社理事长陈贵权带领农户正在使用麻育秧膜育秧,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

说起麻育秧膜,陈贵权深知其中益处。早在2015年,他从市农科院得知了一项新技术——麻育秧膜在水稻机插育秧中的应用,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知道这是一项能切实增加收入的技术,当年便开始采用麻育秧膜进行育秧、生产。

“麻育秧膜育秧每亩增加用膜成本不到10元,可节省3盘至5盘秧苗,还可减少育秧土和种子用量,节本省工显著。育秧膜育的秧苗根系盘结良好,不易散秧,解决了机插中的散秧散盘问题,机插时分秧易,伤秧轻,漏插少,以前每台乘坐式插秧机每天可插35亩至40亩,现在可插55亩至60亩,提高效率近三分之一。机插后返青快、分蘖早,有效分蘖数量增加,多年来水稻增产幅度在8%左右,每亩增加收益80元至150元。”陈贵权说。

走进光山县罗陈乡张楼村青龙河合作社全自动智能化工厂育秧基地,工作人员正在用高科技育秧苗,通过科学培育,“空中”“地上”都长出可喜秧苗。“今年秧苗长势很好,最早播种的一批再过几天就可以出厂移栽了,赶上了我们县第一批早稻插秧。”该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工厂化育秧可以提高出苗率,优化制种播种效率,缩短育秧周期。传统育秧大约需要30天到40天,工厂化育秧只要20天就可出苗,可保证秧苗质量,主要用于机插。”

“工厂化育秧,不仅能解决浸种、烧包问题,还可以减少烂种、烂秧的损失,可大大提高粮食产量。青龙河合作社培育的秧苗主要品种为‘天两优616’和‘丰两优香1号’,最早一批可于4月初出棚栽插,是我市最早可移栽的秧苗。水稻机械化育秧省工、省时,相较于人工育秧,机械化育秧提高了效率和秧苗的质量,为后期机械化移栽打下了坚实基础。”市农科院再生稻专家丰大清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