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旅时空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茶诗里追忆何景明


□本报记者 李亚云 周 涛 袁 野

提起何景明,信阳人可谓耳熟能详。但论起何景明与茶的缘分,或许很多人不甚明了。身为茶乡人,何景明对茶的喜爱印刻在生活点滴中,并通过诗词传诵至今。

“野外逢迎少,柴门落叶稠。人闲不扫室,客到始梳头。且为烹茶坐,还因看竹留。登临如有兴,更上水边楼。”这首《客至》是何景明归居后生活的真实写照,诗人居处散淡,不事逢迎,或烹茶看竹,或临水登楼,情趣娴雅,怡然自得,颇有陶渊明《归园田居》之意境。

关于何景明与茶的缘分,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讲师尹鹏颇有见地。由他所著的论文《何景明茶诗研究》就详细解读了茶在何景明生活的年代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何景明现存茶诗四首,可分为茗粥诗、饮茶诗和送茶诗,诗人在其诗歌中分别引用了“看竹留”“病维摩”等典故,体现了诗人对清净且无烦扰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尹鹏告诉记者:“以茶会友、以茶交友,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何景明一生交友广泛,其诗歌中很大一部分为与友人的交际唱和之作。其中,《玺上人送茶》和《送泰公茶》便是他以茶为媒交友而创作的诗歌。”

3月9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在信阳师范学院党委宣传部王超老师的带领下拜谒了何景明墓。何景明墓位于信阳师范学院内。墓前原有何大复先生祠。墓在祠后,墓前设有明代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青石透雕牌坊,横额书“天赐灵原”四字,钦差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显要十人衔名其上。墓前御祭有神道石刻仪仗,计有文吏、武士、狮子、马、猪、羊各一对。 2011年经过信阳市政府、信阳师范学院及信阳何氏宗亲共同努力,多方出资,重修了“景明园”。

在何景明墓前,王超详细向记者介绍了何景明的生平和事迹。何景明,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河南信阳人。“八岁能诗古文,弘治十一年举于乡,年方十五。”《明史》中对何景明的记载可见其早慧。何景明官至陕西提学副使,系明代“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他为官清廉,作为钦差大臣,出使滇南归来,不取地方官吏贡献一金一物。就任陕西还故里时“官囊不满三十金”。

追古鉴今,王超感慨道:“何景明为人正直,宁折不阿,为官一生勤政廉洁,奉公为民,值得我们崇敬和学习。今人感悟他的高尚节操及思想品质,对于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教育和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斯人已去,风范常存。何景明对茶的钟爱也在后代人身上得以传承。“85后”茶人何世阳是何景明的后人,到他这一辈是第十六代。大学毕业回到茶乡浉河港镇,何世阳握紧父亲递来的接力棒,下决心把家乡茶做出个样。2012年,他与浉河港镇白庙村100多位茶农达成共识,牵头成立浉河区何景明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自主品牌。2013年,何世阳成功注册了自己的商标“何景明”。而今,携茶上“网”,何世阳当初的梦想正一步步照进现实。刻在茶乡人身上的“茶基因”代代相传,演绎出更多精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