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健康天地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让医疗慈善普洒甘露


□周 涛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爱无差等,施由亲始”……慈善,作为一种人类自觉的社会救助行为,古来有之;慈善理念,浸入每一个国人心中,薪火相传。

近年来,各类社会公益力量通过动员社会资源,为困难群众提供形式多样的医疗援助,帮助其解决看病就医负担,成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去年以来,我市各级慈善组织相继开展“慈善SOS”紧急救助、“慈善送温暖”、低收入妇女“两癌”救助、大病患者临时救助等品牌慈善项目,帮扶困难群众十余万人次,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医疗机构、民间发起的基金会、社工机构、患者组织,医护人员发起的慈善组织,爱心力量不断壮大;从企业捐赠的资金、药品到医疗机构提供的治疗支持,再到政府购买服务的专项资金、互联网公开募捐活动,爱心规模不断增长;从单一的资金、药品支持到预防、筛查、手术、康复全方位支持,从关注疾病到提供心理疏导、亲情陪护等,爱心范围不断扩张……

毋庸置疑,公益慈善在医疗救助中的作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肯定,社会公益力量广泛参与慈善医疗救助的氛围已经形成,社会公益力量的专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慈善医疗救助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发展壮大慈善救助,也成为更多更好惠及老区人民的坚实力量。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笔者认为,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慈善为民”理念,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聚焦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认真研究设计慈善事业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医疗救助与慈善事业的衔接机制,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医疗救助的衔接机制,必然能够开创我市医疗慈善事业的新局面。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