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明
在上学或放学的时段,每每走到幼儿园或小学的门前,总会看到一堆堆满头银丝的老者聚集在学校门前,一双双满怀希冀的眼睛朝着校园内张望,下课铃声一响,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小朋友挥舞着小手向老师们道别,然后又像小燕子一样分头拥进爷爷或奶奶的怀抱。鲜艳的红领巾辉映着银丝,稚嫩的笑脸依偎着苍老的脸庞,稚声老语,谈笑无间,鹤发童颜,灿若两霞(朝霞与晚霞),一对对老幼相依的脸上挂满了温馨而甜蜜的幸福感,宛如一道朝晖夕映的靓丽风景线。由此,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迎我而起的朝阳和送我而归的夕阳(简称两阳)。
退休后,既没有公务之缠身,也没有案头之劳神,迎着朝阳去晨练,踏着夕阳而漫步,喜看红日冉冉升起,彩霞满天之盛景;细品夕阳烧红半边天,彩云飞渡之韵味,尽情地享受大自然最美丽的馈赠。看到朝阳映射出朝霞、晚霞烘托着夕阳的壮丽画卷,心里也暗暗地涌起了赞美的冲动,我便搜肠刮肚地找,怎么也找不出更加优美的词语来描绘,因 “前人之述备矣”!无奈,我只好来慢慢地品读文人墨客们留下的赞誉之美文,自我欣赏陶醉罢了。
再细细琢磨,上天还是有失公允,因为,朝阳升起,彩霞随即就会褪去,便为白日的阳光,夕阳华丽一时便日落西山了。白日的阳光虽不像两阳那样霞光万道,色彩斑斓,但它终日普照着大地,用它的光和热温暖着世界,哺育着万物的生长。上天为何要赋予两阳那么多霞光和色彩,而让白日阳光无色无彩呢?这也许是上天对初生事物和将要暮去事物的格外关照吧。那么,文人墨客们又为何用那么多优美词语来赞美两阳和两霞,却只用炽热、温暖和如日中天等几个词语来描写白日的阳光呢?难道是白日的阳光不够美吗?不,它很美,并且美得内在,美得含蓄,美得能量无比!那又是为何呢?这也许是一种天人感应,人们要用象征的手法,对少年和老年加以鼓励,体现尊老爱幼的缘故吧。
朝阳和夕阳的确很美,这是从古至今举世公认的,没有半点质疑。朝阳美,人们不难理解,夕阳为什么也那样美呢?是朝晖夕映吗?是,也不完全是,其实,它们的美还是有所不同的。
朝阳的美,美在热烈,美在有活力、有生气,美在有蓬勃向上的气势,所以,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青少年和婴幼儿,也用来比喻具有大好发展前景的新生事物,因为,它象征着美好的希望与未来。比如,毛主席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预言中国革命必定胜利时曾这样说:“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又如,1957年11月17日毛主席在苏联看望中国留学生时曾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毛主席这些形象而生动的比喻,用得十分贴切,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它既激励着千百万将士英勇杀敌,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鼓舞着无数青年投入火热的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夺取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夕阳的美,美在成熟,美在厚重,美在奉献,美在它要把一个个的今天带入更加美好的明天,所以,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老年人。国家视老年人为财富,家庭视老年人为宝贝,“家有一老,胜似一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们之所以赞美夕阳,就是因为它在临近黄昏的短暂时刻,还要为人类留下一道光彩夺目的晚霞,给大地送去一片温暖。它的这种精神也赢得了古今中外无数诗人的讴歌与赞颂,如:“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老牛自知夕阳短,不须扬鞭自奋蹄”“老夫喜作黄昏送,满目青山夕照明”等等,这些优美的诗句也正激励着许多老年朋友继续发挥作用,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伟业增光添彩。
夕阳虽美,但时光短暂,难怪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哀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于是,就有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反其意而用之,“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是呀,只要我们曾经美过,并且现在依然很美,我们就无须哀叹,无须惆怅,就要一美到底,而且要美得自然,美得自信,美得健康,美得达观,美得透彻,有一分热,就继续发热,有一分光,就继续发光,用我们的智慧和奉献谱写出《最美不过夕阳红》的壮丽华章,把我们的子孙后代带入更加美好的明天。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