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何 婷 陈 杰 王连喜)惊蛰至,春耕忙。在固始县三河尖镇万亩小麦高标准种植基地,5万亩小麦碧波荡漾,长势喜人。这几天,固始县的农技专家活跃在田间地头,与工作人员一起,利用小麦大数据管控平台,提前维护灌溉排涝设施,并针对性地进行喷药施肥,为今年夏粮丰收打好基础。
三河尖镇位于固始县最北端,淮河、史灌河、泉河三条河流交汇于此,河南全省海拔最低,历史上十年九淹。如今,曾经的滩涂地变成了农业科技的示范场。
通过小麦大数据管控平台和农业气象站的各种数据,小麦种植基地加快完善路、渠、闸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前做好灌溉蓄水的准备工作,同时做好淮河水倒灌的各种预案,降低各类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专家及时掌握气象、土壤、虫情等信息,指导田间管理,并通过系统对接,将信息化引入种植、生产、收粮、储粮全过程。可以说,这里的农业种植实现了划时代的蝶变。
“我们利用大数据把脉诊断,对弱苗重点追肥,因为滩涂地相对肥沃,普施肥料会比较浪费。同时,对病虫害进行实时监测,做到早预防、早治理,效果非常好。”高级农艺师张东亮介绍。
与传统种植相比,工作人员以智慧农业数据为支撑,今年的春季田间管理既省时省力,又降低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农资投入一下子减少了很多。
三河尖镇万亩小麦高标准种植基地负责人孙朝晖介绍,他们算过一笔账,点对点施肥喷药,每亩地至少可节省50-60元钱,如果再算上人工成本,那节省得就更多了。
如何实现稳产高产,成为摆在专家们面前最迫切的问题。农技专家结合这里地势低、降雨多、易涝滞的实际情况,不断改善田间排灌设施,改良土壤条件,还从品种、栽培技术、农资成本上做文章,全方位运用科技手段,实现粮食增产增收。
今年,固始县种植小麦近60万亩,智慧农业发挥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去年,该基地尝试小麦与高粱双季种植,运用智慧农业大数据,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效益,真正实现了藏粮于技、藏粮于地。根据成功经验,目前小麦种植开局良好。
“利用这个系统,产生的经济效益很可观,节约增效每亩可达120元,5万亩就可增加600万元的效益。尤其是原来的沙洼、丘岗、滩涂变成了良田,通过智慧化管理,变低洼易涝劣势为优势,可以说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赢。”固始县农业农村局局长丁志刚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