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马迎春
“郭教授不仅是茶叶研究专家,更是我们茶农的好朋友!你看,像这样坐在黄土地上给我们指导茶苗移栽知识,还有这样在茶园里给我们讲解茶树生长发育情况的场景有很多……”
昨日,在光山县南向店乡五岳湖农林合作社千亩黄金茶基地,合作社负责人周德全提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院长、二级教授郭桂义,赞赏之中充满了感激之情,并激动地向记者展示前几天郭教授来茶园开展技术指导的照片。
像这样的技术指导,郭桂义做了近40年,大家都喊他“茶教授”。“茶教授为人谦逊。在信阳,提及他,茶农们都倍感亲切。多年来,在他的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下,我们村的茶叶品质越来越好,茶农越来越富!”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原村委会主任周家军坦言。
与茶结缘近40年。“事实上,小时候我是个没喝过茶、连茶树长啥样都不知道的农村娃,是高考改变了我!”郭桂义回忆道,“1979年高考,我这个出生于豫北的农村娃被录取到了安徽农学院(现在的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机械制茶专业。”正是这个不经意的选择,让他今生与茶相伴,与茶学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不认识茶到爱上茶,郭桂义只用了一个月。“那时候,我天天读茶叶相关书籍,还省下吃饭的钱订阅茶叶相关杂志,《中国茶叶》这本杂志至今我还在订阅。”郭桂义告诉记者。
1983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当时的信阳农业学校(现在的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任教,从此在“毛尖之都”的三尺讲台上开启了他挚爱的茶学研究与茶文化传播之旅。
提及“茶教授”,信阳农林学院茶学院教师张向娜竖起了大拇指,“郭老师爱生如子,科研上严谨、认真!自从大一认识他以后,我深受感染,所以博士毕业后就回母校任教。能和郭老师成为同事,我十分开心。希望在茶学教学、研究和技术指导中能像郭老师那样出彩。”
同样受郭桂义影响,目前正在长沙读博的尹鹏感慨道:“郭教授真是一心扑在科研上,他的办公室和家里最多的就是茶叶相关书籍。为在实践中找到真知,他用脚步丈量茶区,信阳的茶园他跑遍了,全国产茶的地方他都去过,老师是真正把论文写在茶园和制茶车间啊!”
凭着对茶叶的热爱和严谨的教学、科研态度,近年来,郭桂义研究成果丰厚:主讲的《制茶工艺》课程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主讲的《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2020年被评为河南省首批一流本科课程;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在他的带领下,该学院茶学专业成为省一流专业,茶学教师团队为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同时,郭桂义本人也为信阳市乃至河南省茶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自2018年由光山县副县长熊异凡、郭桂义教授任团长的河南省茶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获批组建后,该服务团立足光山县、辐射信阳及南阳产茶区,围绕茶产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展全产业链科技服务,帮助茶农、茶企解决生产实际问题,通过科技的力量促进茶产业快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除此之外,2022年郭桂义还荣获信阳茶文化节30年“特别贡献人物”称号。在此之前,他曾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评茶员)工作室领办人、人社部全国技术能手(评茶师)、中原教学名师、河南省优秀专家等多项荣誉。值得一提的是,他还主持制定国家标准GB/T22737-2008《地理标志产品信阳毛尖茶》和供销合作行业标准GH/T1248-2019《信阳红茶》。
“其实,郭老师四十出头就评上教授了,但他从未放弃对茶叶的研究、对茶农的技术指导、对茶文化的传播。”张向娜说,“这些年来,郭老师大部分时间是在茶山上度过的,他真是我们科研工作者的榜样!”
为何能对茶叶研究保持近40年的热情?面对记者的提问,“茶教授”不假思索地说:“一是热爱,二是责任。我要对得起茶农对我的信任,要对得起政府给我的荣誉!”
身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郭桂义目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这次我带的建议是在本科专业目录外设置茶文化专业。因为开设茶文化专业,可以加强茶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能够增强中国茶文化自信,同时可以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影响力,让国外消费者学习和融入中国茶消费方式、茶生活方式,从而提升中国茶的国际市场竞争力。”郭桂义自信满满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