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 涛 袁 野 李亚云/文
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相遇罗山,总有人认为,这便是罗山县文化与旅游殷实“家底”的真实写照。
俯瞰这块宝地:九里雄关今犹在,一水挽江淮,山色如画;走进这片沃土:“初心路”始点880多岁的老银杏树,因烽火年代那英雄部队璀璨夺目;品味这座城市:天湖墓地商代古酒绵香3000多年……
熟识罗山,你会发现,她当得上“江淮宝地、鱼米之乡,北国江南、江南北国”。厚重的文化积淀,加之丰富的旅游业态,如今的这里,已成为越来越多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罗山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统领,紧紧围绕“1335”工作布局和“一极四区”新罗山发展定位,着力交旅文创出彩,加快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品质引领在罗山”品牌,不断推动全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工作取得新进展、迈上新台阶。
◎依托红色文化资源 激活研学旅行“细胞”
“1934年11月16日晚,在树下这片红色热土上,红二十五军政委吴焕先宣读了《长征出发宣言》,红二十五军由此开始长征……”立春当天,风和日丽,跟随何家冲村讲解员的脚步,郑州市民李义在银杏树下记录了这段光辉历史。
如今在罗山,何家冲红色旅游品牌效应和知名度大幅提升,成为红色旅游的“金字招牌”,而银杏树成为何家冲旅游的标志性景点之一,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感悟罗山“红”之韵。
罗山之“红”,“红”在革命血脉薪火相传。罗山是著名的大别山革命老区县,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李先念、王震、程子华、徐海东、刘华清、吴焕先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军事家曾在这里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承先辈遗志,造福老区人民。近年来,该县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大别山精神”,倾力打造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何家冲精品景区。围绕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规划建设,率先打造了全国首座以长征精神为核心的带有豫南民居建筑风格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何家冲学院,配套完成了红二十五军军史馆、乡村振兴案例馆、大别山艺术馆、豫南民俗馆、信阳茶文化馆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纪念广场等项目。
2021年11月1日,“灵山寺会议旧址”揭牌。2021年年底,何家冲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罗山红二十五军长岭岗战斗及驻地旧址公布为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总投资2.6亿元的信阳市“北上先锋”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历史步道建设项目,在河南省“奋进新征程 中原更出彩”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公布在列,这为“红色引擎”注入了不竭动力。
“仅用66天就建成这个讲习所,可见县委、县政府大力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旅游的决心。”在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讲解员告诉记者,2018年,铁铺镇整合各类资金并吸纳社会资本共计970万元,建成新时代讲习所,以红色教育培训、红色文化旅学、田园乡村度假和影视文化创意为支撑,面向党政干部培训、中小学实践研学、红色旅游朝圣、家庭近郊自驾游四大客群,开发了长征精神、群众路线、军事谋略、生态文明、乡村振兴5大主题精品课程。
据来自罗山县文旅局的一项数据显示:新时代讲习所建成当年,来何家冲的游客由过去每年10万人激增到35万人,至今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00余期,培训3.1万人次,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向特色旅游资源的加快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推动旅游产业“引擎”
晴日微风吹拂,湖光烁金;落日归舟,红霞满天;雨日惊涛拍岩,烟雾茫茫,山色空蒙,青山与绿岛浮沉不定,宛如一幅水墨画……用“逐烟波于四时,赏彩霞于朝暮”来对比九里落雁湖,再贴切不过。
九里落雁湖位于楚豫分界线,也是长江与淮河流域的分界线,长4.5公里,湖宽900米,湖岸线长28公里,总库容8100万立方米。这里四面青山环抱,山体逶迤连绵,湖中岛屿三五点,小岛似绿珠渐落,大岛似落雁欲飞。
“每逢周末,我们都会带着孩子来这里转转,呼吸湖边的新鲜空气,在‘九里画廊’这边打卡拍照发朋友圈。”家住罗山县城的付玲女士告诉记者。付玲口中的“九里画廊”,是“初心路”沿线打造的一处以壁画形式展现人文历史的景点。
整个壁画总面积为1万多平方米,内容主要包含神奇的灵山、迷人的董寨、秀美的九里落雁湖、英雄的何家冲、乡愁等壁画。通过沿路浮雕、雕像的设置,不仅巧妙地将沿线加固及生态修复后的裸露山体掩饰起来,而且能更好地向游客展示罗山深厚的地域文化,历史人文和优质的旅游资源,实现了生态修复和文化创意的完美结合。
罗山县地处大别山北麓,淮河上游南岸,是大别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大别山水源涵养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和淮河源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罗山县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该县拥有的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缘闭壳龟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550.32平方公里,占县国土面积的26.58%。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云研学基地是典型的鸟类多样性地区,分布了全国23%、全省80%以上的鸟类,其中,最负盛名的一种鸟叫白冠长尾雉,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在罗山分布数量和密度居全国前列,因此,罗山被命名为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
为完善“四好农村路”漫游功能,给游客观景深体验,罗山县推进所有行政村和A级以上景区通4.5米宽硬化路,为不破坏董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避免大开大挖,在原路基础上就地取材,使用片石、鹅卵石硬化老路肩,使路面宽度达到4.5米,两侧陪护新的路肩,路基达到5米,弯道内侧加宽,增加行车视距,增设了公路安防护栏等设施,提高行车安全性,方便游客停车、观景、打卡。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沿途的群众出行,更方便了董寨鸟类研学基地从事研学的人员出行,同时还带动了观鸟热的兴起。
如今的董寨保护区,每年吸引观鸟观光游客近10万人次,车如流水马如龙,国内外观鸟爱好者纷至沓来,既享受了大自然中鸟的灵动和美丽,又为当地创造就业条件,拉动经济增长,带动了沿途民宿、农家乐、茶叶深加工等82家,沿途基本每户都有产业,印证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与此同时,罗山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蓝天、碧水、洁气、净土“四大”工程,依托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该县持续推动灵山生态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和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罗山段)项目建设,加快推动民俗展示园、灵山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和何家冲旅游综合开发项目、罗山县影视文旅项目一期(军事文化园)建设,积极培育旅游新型业态。
据了解,以灵山、何家冲景区为统领,规划打造全域旅游精品线路,依托周党吊桥、定远云禾山水、朱堂老寨、董寨保护区等景区景点裙带资源,拉动经济持续增长。据一项数据显示:2022年,罗山县累计接待游客426万人次,同比增长13.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1.18亿元,同比增长14.5%。
◎构建文旅融合体系 插上高质量发展“翅膀”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
2023年元宵节,在罗山县世序广场举行的元宵节猜灯谜·民俗表演活动中,舞龙舞狮、旱船舞、广场舞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广场一侧的皮影戏最是受市民游人关注。
罗山皮影戏作为中国皮影戏一个分支,发展于明嘉靖年间,最早从河北滦州传出,后在罗山县生长,经当地艺人改良日趋成熟,影人制作栩栩如生,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词雅俗共赏,成为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而罗山皮影戏,只是罗山文化遗产瑰宝之一角。
为推动“非遗+文创”融合发展,该县在县文旅局及县图书馆高标准打造非遗及文创产品展厅,陈列近百件罗山非遗代表作及衍生的文创产品,提高社会群众对罗山非遗历史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持续优化提升非遗阵地,积极打造尤店谭塆非遗馆、周党土陶基地等非遗设施新亮点。
为加大非遗扶持力度,该县公布9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为罗山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涵盖地名历史传说、美食、技艺等类别;成功申报4处市级非遗传承展示基地,向省工信局推荐工艺美术大师4人,创作非遗类文创产品200余件。
为加大非遗活化利用,该县与河南省非遗保护中心成功签订《开展县域非遗保护与活化利用合作框架协议》,挂牌成立“河南非遗保护传承罗山工作站”,成为带动罗山县非遗产业向上跃升发展的新起点和重要支点。以“人人持证 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为契机,开展5期编织类、皮影雕刻类技能培训,累计培训500余人。
为加大非遗宣传推介,该县在“美好生活看信阳”大别山再出发云游季罗山站活动火热开展之际,精心推介罗山非遗项目土陶烧制技艺,节目《守艺人:大别山深处土陶工艺的匠心传承》在新华社客户端连续多天播出,累计点击量达千万人次,新华网、光明网、中国日报网、澎湃新闻等多家知名媒体对视频进行转载,在全国产生了深远影响力;依托第四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罗山县庆祝活动,成功举办豫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代表罗山地域特色的竹编、猪油馍、针织、皮影雕刻、烙画、土陶等传统非遗项目在此次活动中进行了集中展示,线上线下观看观众达5万人。
同时,利用“天湖”商周文化品牌开发考古研学旅游,联合河南省考古研究院高标准打造全市首家“古息文化考古研学基地暨考古整理研究基地”,考古整理研究基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考古资料整理工作有序进行。挂牌成立罗山县天湖文物保护研究所,完成《罗山县天湖墓地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为下一步开展天湖墓地整体保护规划和后期申报遗址公园建设奠定基础。
“一直以来,罗山县以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为统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化旅游空间布局,创塑特色文旅品牌,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激发新动能,形成新优势。”在近日罗山县举办的2023年文化旅游推介启动仪式暨“灵山登顶”健身活动中,罗山县县长余国芳如是说。
一个个景区升级建设如火如荼,一批批旅游新名片新鲜出炉……为实现“开门红、全年红”,该县以“春天赏花品茗、夏季避暑研学、秋季庆丰乡游、冬季祈福民俗”为主题,全年计划举办文旅活动35场次,着力打造快进慢游、村景相融全域旅游品牌,持续激发文旅消费潜能和市场活力。
文化因旅游而兴盛,旅游因文化而精彩。罗山这块厚重的文化沃土,正沐浴着时代芬芳;罗山文化旅游产业这艘大船,正扬起“美好生活看信阳”之帆,朝着新目标行进,必将绘就更绚丽的新时代画卷!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