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薯”光照亮振兴路


□本报记者 时秀敏 周 涛

占据抖音平台食品类前5名,销量额达到800万元……刚刚过去的“双11”,以“黑金”酸辣粉为代表的豫道食品再次声名大振。当这份闪亮的成绩单摆在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豪面前时,他释然一笑,眸光中溢满欣喜:“我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赵豪的梦想和红薯密不可分。

带着“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的儿时记忆,怀揣带领乡亲共同富裕的朴素情怀,7年前,回家乡息县创业的赵豪,把目光盯上了老百姓餐桌上最平凡、最简单的食物——红薯,让小小的红薯千变万化出各种美食。

短短7年,赵豪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河南豫道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集红薯育苗、种植、储存、精深加工及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带动5000多户乡亲走上致富路。赵豪,也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红薯大王”。

如今,息县红薯产业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迸发出新光彩。而赵豪一次次以探索与创新破解发展难题的经历,也正像豫道基地里欢喜生长的红薯藤一样,一串串儿,牵系着一份份沉甸甸的果实……

小红薯怎能做成大产业?

在摸索中进行技术工艺革新

初冬时节,豫道生产车间内一派火热生产场景:淀粉浆经过涂布工艺加工制作成光滑平整的粉丝,经过蒸熟、烘干后人工分拣至模具成型,加入料包包装封箱……整个机械化流程一气呵成。

“我们的厂房都是根据生产需要量身定做的,能够实现成本大大降低,产能大大提升。”赵豪向记者介绍。

赵豪深谙:红薯机械化加工和技术推广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红薯产业的发展。为此,从引进脱毒苗扩繁种植技术提升红薯产量品质,到引进涂布工艺生产线达到智能化生产,公司始终在摸索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在技术革新上,公司从不吝啬。只要有改进的需要,就全力投入。”豫道研发总监张祥奎告诉记者。在厂房人工分拣区,10余名工人正在忙碌着剪面、搓丝。张祥奎介绍,目前公司正在研发两条自动化包装线,实现工作人员与面体“零接触”。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及公司定位,重庆小面、烩面、热干面等红薯深加工所需要的模具,也正在加紧制作、改进中。

如何让生产线达到全机械化,进一步提质增效,始终是赵豪萦绕于心的课题。他不惜斥巨资投建了研发检测中心,招才引智,组建高水平的研发团队,并外聘“中国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关专家充实研发力量。公司还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建立红薯产品研发中心,研制生产薯源膳食纤维保健品;与河南省农科院合作,共同进行种苗繁育、绿色标准化种植技术、深化加工技术和工艺、高附加值甘薯产品研发和推广。

苦心人,天不负。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豫道已受理发明专利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2项、外观专利4项。公司日加工红薯淀粉90吨、生产酸辣粉140万盒,产品已出口到新加坡、菲律宾、韩国等多个国家。

疫情下如何畅通销售渠道?

抓住时代风口全力进军速食产业

小小的红薯,摇身一变成40多种食品。在豫道产品展示厅内,酸辣粉、花甲粉、重庆小面等各类速食食品,薯条、薯片、薯干等各类休闲食品,琳琅满目,薯香扑鼻,让人味蕾大开。

“大数据显示,购买豫道酸辣粉和重庆小面的消费者当中,分别有40%、43%是复购的。全国有2亿多人吃过豫道的酸辣粉!”这是赵豪的骄傲。

疫情之下,豫道同样面临过停工停产的困境,工人与客户的“内忧外患”也一度压得赵豪喘不过气来。但他以超前的思维和卓越的胆识,在产品研发、渠道建设、企业VI、品牌打造等方面下足功夫,科学布局速食产品、休闲产品、大健康产品三大板块,打通红薯全产业链条,并紧抓“抖音”风靡的时代风口,进军速食产品,以物超所值赢得口碑。

公司的产品销量不减反增,成为网络上的“流量新星”。从仓促应战到从容领先,豫道迎来了“井喷式”发展。

“或许能模仿,但无法被超越。他们做得了我们的价格,做不了我们的质量;做得了我们的质量,做不了我们的价格。”这是赵豪的自信。

今年9月,豫道黑金版酸辣粉在河南省首届“畅享豫品”直播创业大赛中荣获“豫品流量王”,豫道食品旗舰店也在抖音平台取得交易指数第一的好成绩,被授予优先推送、品牌保证的品牌库“黑标”。

“黑金版酸辣粉畅销的秘诀是它的品质自带流量。”赵豪如数家珍,下一步公司还将推出“黑金PLUS”“黑金至尊”版,口味延伸有“魔鬼辣”“地狱辣”,满足不同人群食客。

线上火爆,线下也火力全开。800多个市县级规模经销商,构筑起豫道完善的线下销售体系,实现了全国市级全覆盖。

“息县每10单邮政快递,有8单是豫道的,而整个信阳邮政快递,每3单就有豫道的一单。”河南省邮政息县分公司团队经理乐军岐告诉记者,目前,以邮政快递为主,中通、极兔为辅的三家快递公司服务豫道生产运输,下一步,将建设物流中心,实现仓储一体化,全力支持豫道发展。

如何让红薯产业更加强大?

“两基地两小镇”未来可期

7年,从筑梦到圆梦,赵豪带领豫道向家乡交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绩单:

与15个合作社合作,带动5万亩红薯种植和数万人加入红薯产业,实现了从小红薯到大产业的华丽转变,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战场上大展身手;

牵头成立息县红薯协会和息县豫道红薯产业联合体,创办信阳市红薯现代农业园,息县成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红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息县红薯获得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东岳红”红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并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投资兴建调味料厂,补充完善产业链,公司年产值突破6亿元……

“谋求长远发展,绝不能安于现状!”一次到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的调研,让赵豪“惊醒”:红薯产业链条中,需要拥有淀粉厂,还需要配套建设食用菌基地、污水处理站等相关设施,才能真正实现从红薯育苗、田间种植、收获、淀粉加工到红薯制品深加工的全链条闭合生产。

建设占地300余亩的息县酸辣粉小镇被提上了日程。10月10日,从省城郑州传来的好消息更是让赵豪兴奋不已:河南省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河南省酸辣粉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省酸辣粉产值达到300亿元,将河南打造为全国酸辣粉知名生产基地。

“《计划》干货满满,令人振奋。”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赵豪豪情满怀,“将河南打造为全国酸辣粉知名生产基地,豫道已经准备好了!”

诚然,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早在计划出台之前,息县就成立了红薯产业发展专班,给豫道发展当好“店小二”;以豫道为“龙头”打造“双基地双小镇”(中国红薯研发基地和红薯小镇、中国酸辣粉创新基地和酸辣粉小镇)的报告也摆上了息县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的案头。

万事俱备,东风已至。息县举全县之力打造的“双基地双小镇”已迈出实质性步伐,力争在5年内实现年产值50亿元、10年内打造出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酸辣粉小镇已全面开工,正加足马力建设,近期即可交付使用厂房47万平方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这对豫道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们将紧抓当前大好的政策风口,带动红薯种植50万亩,示范带动农民50万人,深耕、精耕红薯领域,打造横跨‘食品行业’和‘健康产业’两大领域的大型上市企业集团!”赵豪成竹在胸。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