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勇
“欢迎大家来到邱丘的直播间,这是主播刚刚做好造型的一盆多肉,喜欢吗……”一盏补光灯、一部手机,在钢构大棚的一个角落,昨日,“80后”创业青年邱丘忙着通过直播的方式向顾客推荐自己亲手培育的多肉植物。
在信阳说到多肉,“肉粉”圈没有不知道平桥区甘岸街道有个多肉基地。2015年,大学毕业的邱丘返乡创业,在甘岸街道二郎村建起了多肉大棚,成立了信阳市邱丘多肉园艺有限公司。之后,棚越建越大,“肉”越种越多,她也成了市区周边远近闻名的多肉棚主。
“二郎村靠近淮河,临近107国道,这里交通便利,土地肥沃,加上政策的扶持,我就选择把基地建在这里。”提到最初选址时,邱丘满脸自信,“二郎村繁高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运营的共享农业,为我们年轻人返乡创业提供了有利的平台。融入这个平台,干自己喜欢的事,我很有信心。”
养好多肉是个“精细活”,不仅对温度、光线、空气有一定要求,水分、湿度和土壤更需严格把控。不同品种的光照时间各不相同,水分需保持在恰好的程度,温度也需保持在20至30摄氏度。凭借对多肉植物的喜爱与坚持不懈的精神,邱丘一直在研究培育本土品种。一有空,她就蹲在几片多肉培育区的小道上认真观察着正在生根的小叶片。“这培育区就像是育婴室一样,培育繁殖多肉使用种子也行,扦插、叶插都可以,特别好养,现在卖得最好的几个品种都是我自己培育的。”从栽培、养护到开拓市场,7年间每天守在基地从早忙到晚,现如今邱丘的“多肉花园”已初具规模,育苗达20万株。
近年来,多肉植物持续引发关注,市场的需求大大促进了“多肉”经济的发展。邱丘说:“基地大棚里大概有340多个品种,株树大概有15万棵,价值最贵的一株是3000元左右。目前,全市在我这拿货的商家有76家,通过网络发展的外地批发客户,大概有40家,全年收入可稳定在70万元。”
“未来,我想继续扩大基地规模,多建几个更加智能、多功能的多肉大棚。同时,增加销售品种,免费培训村民多肉种植培育技术,带动周边的父老乡亲们就业增收。”邱丘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