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君 王 丹
“这是汪河小学60年前的铃,一声是下课,两声是上课,连续响是放学。”昨日,在新县汪河民俗非遗文化艺术展览馆,一群游客认真地听着馆长汪心恩的讲解。
展厅里,旧式照相机、斑驳的陶罐、昏黄的油灯等老式生活用品,犁、耙等传统农具一应俱全,这些见证岁月的老物件还被细心地挂上了“工作证”。墙上一幅幅农耕时代摄影作品展示了昔日的生产生活场景,满载着浓浓的乡愁。
“这里的每一件藏品都是我精心收藏而来的,每收集一件就感觉像是留住了一份乡愁。”汪心恩说。
学生研学、游客探访、藏友交流……展览馆建成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线上线下80多万人次参观,这里已成为乡村情景式教育的鲜活课堂。
“今天我们一家慕名而来,想重温儿时同父母在田间劳作的场景,也想带孩子长长见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当代农业科技的进步。”游客张先生说。
该展馆位于新县陡山河乡白马山村,今年3月份正式对外开放,现有5700余件实物、图片及影像资料,通过“实物+图片+诗词+简介+故事”全景式陈展方式,生动还原了一幅幅传统农耕生活场景,诠释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