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 蕾 通讯员 尹安伟
市场繁荣发展离不开市场监管部门的保驾护航。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省市场监管局及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监管为民,认真履职尽责,勠力同心赋能经济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维护公平公正市场秩序,推动高质量发展,展现市场监管新作为。
以深化改革为突破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2019年2月,新成立的市市场监管局在全面落实“先照后证”和“多证合一”等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基础上,率先打破“旧框框”,成功整合市场监管综合服务窗口,实现“六个统一”,全面推行“企业开办+N项服务”,企业开办有效时间压缩到0.5个工作日,一表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让企业商户“快入准营”再加速。
率先作为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第一家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同步生成应用试点后,实现电子营业执照、电子印章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应用;率先在全国应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一平台开展电子营业执照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应用试点工作,实现在企业招投标的全程电子化;率先在全省实施食品、药品零售业、医疗器械、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等“一业一证、一证准营”综合许可改革……更多的“率先”,在信阳一一落地。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最优营商环境”要求,通过改变传统管理方式,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流程再造,实现涉企事项集成化、场景化、自动化服务,切实提升企业和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着很多职责和任务,我们着眼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便利化服务,从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改革中,把各项职能嵌入经济发展的筋脉中去,铆劲帮助市场主体激发更大活力,为经济蓄能、为发展加分,助推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贡献市场监管力量。”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向阳说。
以纾困解难为主线
打通助企“最后一公里”
作为为市场主体提供“放管服”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如何担重任、立新功?自2021年6月全省、全市“万人助万企”活动开展以来,信阳市市场监管局立足部门职能职责,一边营造“软环境”,一边使出“硬招数”,第一时间成立领导小组,迅速研究出台20条服务举措,班子成员对全市270家重点企业包干,60名党员同志任首席服务员进驻联系企业,认真做好服务企业的“联络员”“宣传员”“服务员”“办事员”,热心当好服务企业的“店小二”,开展点对点驻场式精准服务,实现包联的企业、项目走访实现全覆盖,问题解决率达97%以上,企业、项目负责人满意率100%。
这期间,市市场监管局认真落实“13710”工作法,创建各级各包干企业微信群,建立一条条空中热线,组织企业召开畅聊会,对企业提出的问题,群内即交即办;疑难问题7天内落实解决,重大问题1个月内落实解决;超出部门能力的,及时上报会商解决。以此为契机,市市场监管局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深化与全市11家金融机构开展“政银企合作”,先后召开助力中小企业发展“政银战略合作”、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银企合作、信阳菜餐饮行业纾困“知惠行”政银企对接会,促成20多家科创型企业获得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输血”3.5亿元。
初步统计,仅过去两年,战略合作银行就为近1万户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放各类贷款118.59亿元,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积蓄起强大动能。
以精准防范为基础
守牢“四大安全”底线
市场监管部门承担着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和工业产品质量“四大安全”监管重任。为守好安全底线,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以高标准、严要求、实举措,为民生安全构筑了牢不可破的安全屏障。
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守好食品安全底线。市市场监管局建立各级食品安全责任清单,不断完善过程控制体系、产品追溯体系、风险防范体系、责任落实体系建设,实施全产业链、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模式。同时,该局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分层分级精准防控、末端发力终端见效“三清单一承诺”工作机制,推动落实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两个责任”落地见效。如今,食品小作坊和小型食品生产企业实施“6S”标准化全覆盖;建立全市统一的食品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纳入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如今,我市实现了省级食品安全县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区创建全覆盖的目标。
特种设备安全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形成安全生产监管“一张图、一张网、一本账”的闭环管理机制。同时,强力推进特种设备监管,开展电梯鼓式制动器安全隐患专项治理,翻新液化气“黑气瓶”查处铁拳行动,燃气安全“百日行动”,危险化学品和危险化学品包装物及容器产品专项监督检查,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保障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同属“四大安全”之一。市市场监管局将日用及纺织品、建筑及装饰装修材料等8类168种产品,作为重点工业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不断加大监督抽查力度。针对重点产品、特殊人群、重点领域,开展重点工业产品排查治理、儿童和学生用品安全守护、监管“护农”等专项行动,坚决守牢工业产品质量安全底线。
以助力发展为中心
奏响质量提升“最强音”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聚焦“两个更好”,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把质量提升作为加快推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在中心城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家居主导产业;在县域经济发展纺织服装、食品加工、医药制造、建筑材料及相关配套等重点产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在企业推行企业首席质量官制度、举办质量大讲堂活动,积极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全市质量发展迈入前所未有的快车道。目前,信阳在全省质量工作考核中跨入A类,新县成功创建国家级质量强县示范县,8个县区获得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区,罗山县创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市所有县区创成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标准决定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抓手,强化标准引领便是赋能产业振兴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市市场监管局探索“小标准带动大产业”的创新思维模式,通过对信阳毛尖和信阳菜等优势产业和市场主体发展的标准化创建、标准体系编制完善、地理标志产品的申报等关键环节,走出了一条“以标准化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助推信阳市更多特色农产品及主导产业提质升级,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同时,市市场监管局推动全市标准化工作联席会议及各行业标准委员会不断充实“标准化+”在产品制造、现代农业、社会事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作用,积极推动全市酒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商城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高山茶)标准化生产基地、红叶石楠扦插育苗、山地梯带式绿色茶园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黄国粮业制定河南省糯米粉地方标准和汤圆用白糯米粉国家粮食行业标准。
品牌是企业竞争力、产业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市市场监管局积极争取国家商标局郑州商标审协中心在信阳设立“商标服务工作站”,派驻商标联络员8名,实现以品牌企业带动质量提升。并且通过探索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各县区开展“一县一业一品”质量提升布局,大力推进“两茶一菜”四化工程,实施更多区域质量品牌塑造工程。
美好生活看信阳,高质量是保障。当前,全市上下呈现出奋勇争先、共谋出彩的高质量发展良好态势。市市场监管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1335”工作布局,更加务实笃行,更多担当作为,着力实现质量强市战略新突破、质量提升新水平、品牌建设新成效,打造质量发展新高地,让科技创新助推质量强市建设成为老区振兴最强音、绿色崛起的主旋律。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