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信阳高新区推动中心城区起高峰综述

本报记者 李 宇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信阳高新区发展历程上极具里程碑之年。6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名为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行现行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

作为全市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近年来,信阳高新区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发区改革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要求,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大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发展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成为全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按照省市开发区(管理区)改革工作部署,信阳高新区按照“一区四园”模式(四个园区分别是以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为主导产业的中心园区,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和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平桥园区,以冶金和装备制造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明港园区,以绿色建筑材料和应急产业为主导产业的上天梯园区),遵循产业集聚、关联配套、统筹协调、资源共享的原则,高水平规划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新能源装备产业园、交通产业园、精密智造园等特色产业园,构建产业区域联动发展新格局。

截至目前,信阳高新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全区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均位居全市首位。国家级孵化器年度考核连续三年获批良好(B类),综合排名进入了全省省级高新区第一方阵。四个园区拥有规上企业共341家,从业人员共约7.3万人。“一区四园”营业总收入增长7%;工业总产值增长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7.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3.5%。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为8.5%;工业投资增长51.3%,工业经济总体呈现良好态势。

抓牢深化改革

营商环境日益优化

信阳高新区以改革为出发点,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打破思想桎梏和体制机制束缚。

——按照省“三化三制”改革要求,高新区“管委会+公司”改革推进成效明显,机构由38个精简至10个,机关人员由537人精简至90人,辖区内原有两办事处及社会事务管理职能均已完成移交,减轻“包袱”,瘦身强体,建立了有序、精简、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了让项目更好地“动”起来、“跑”起来,信阳高新区着力深化“拿地即开工”“多证合一”“放管服”改革,“五证合一”执照变更率达98%以上。建设政务服务大厅,推进政务服务“三集中、三到位”,以打造“企业证照办理”和“项目工程建设”2个专区为抓手,提升主动履职服务意识和能力,促进窗口作风转变和服务提速增效,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助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刚性落实省、市助企纾困政策,“减”盲点、税费、堵点,“加”力度、信息、支点,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打出有温度、有力度的政策组合拳,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联动“首席服务员”制度,精准帮扶企业,努力当好服务企业“联络员”、企业困难“化解员”、政策精神“宣传员”。为了让政策找得到、看得到、办得了,信阳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通过“政策入企+政策解读”多形式全面宣传省、市出台的各项惠企政策,目前已成功发放各类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全区享受留抵退税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受益明显。成立了2个工作专班和13个服务工作小组,13名区负责人齐上阵,任服务工作组组长,154名首席服务员一对一包联服务154家企业(项目),实地查看企业生产,与企业负责人深入交流,协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工艺流程、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等方面遇到的问题。

深耕创新驱动

“高新”力量不断增强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围绕创新引领型平台、企业、机构、人才持续发力。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今年以来,信阳高新区出台支持企业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政策文件,鼓励企业采取“技术并购+自主研发”等方式提升综合创新能力,市级以上创新研发机构110家,规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占比达到50%,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等普惠性财税政策,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完善“科小--高成长科技企业--高企”梯式培育路径,2022年以来累计培育科小87家,约占全市的2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占全市总数的30%。全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由0.49%提升至4.4%(RD8.3亿),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5件,技术合同交易登记额4.82亿元;近日刚刚获批的明阳风电“河南省风能装备与多能源耦合技术创新中心”,实现了全市在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方面零的突破。

——实施智改数转绿提工程。“一企一策”定制技改转型方案,推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冶金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引导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新增智能工厂3个、头雁企业4个、创建绿色工厂1个,分层次培养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3个,已有50余家企业上云上平台。

——完善提升既有双创空间。信阳市首个“双创中心”——“大别山双创中心·汇众产业园”正式揭牌、运行,全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区域性双创基地。把人才引育作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一环,从资金补助、住房配套等方面入手,帮助企业留住人才,促进企业长足发展。鼓励企业不断开展科研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模式创新,增强企业内生动力。获批“信阳英才计划”项目资助资金300万元,开展招才引智工作以来累计组织170余家企业发布招聘岗位近3800个、引进急需人才13名、高科技项目11个,成功推介3个高层次人才重点项目。开发科研助理岗位458个,帮助应届毕业生就业234人。

抢占战略机遇

经济发展行稳致远

信阳高新区以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主线,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激活科技创新资源潜力,努力营造创新发展环境,下大气力做好做实“高”和“新”两篇文章,不断提升高新区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风口企业、主导产业、产业链条上的企业为招商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招商引资1/2工作法,切实做到“一把手”在招商引资中重大招商方案亲自审定,重要招商活动亲自参加,重大问题亲自协调解决,与华为、小米等头部企业、中国500强企业等优质央企积极开展合作,做优、做大主导产业,共同打造现代化的工业园区。

——实行精准招商。围绕龙头企业、主导产业开展精准招商,结合苏信合作的发展机遇,在延链补链上下功夫,通过“飞地经济”、对口承接等多种形式,共同探索一条更宽阔的产业发展之路,打造革命老区与发达城市对口合作的样板、标杆、合作典范,努力创造双赢、多赢的良好局面,达到提质企业发展、做优存量、扩大增量的目标。

——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园区合作,全面推行“链长制”,实行“一链一图”,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式发展,加大强链补链力度,与一冶、二冶集团合作,为主导产业企业建设配套园区,筹建12万㎡的标准化厂房为配套企业提供入驻,4000套公租房。通过股权合作,谋划申请专项债项目35个,投资总额约96亿元,成功获批项目10个,获批专项债资金约14.53亿元,为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企业量身打造项目。通过购买合作,招引“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企业自己买地建厂房。通过多途径、全方位招商,2022年上半年高新区累计签约主导产业项目41个,合同投资总额222.93亿元。成功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到位约22.7亿元,同比增长3.67%;实际吸收境外资金约0.38亿美元,同比增长8.3%。

厚植要素支撑

项目建设不断出彩

信阳高新区按照市委“1335”工作布局,坚持“项目为王”鲜明导向,持续推动“三个一批”项目建设落实落细。

——做好土地规划先行,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统筹规划全区各类用地,优化用地结构,盘活存量、做优常量,在全市“三区三线”工作中争取上级支持,优先保障高新区发展需求,将中心园区10.99平方公里规划全部纳入城镇建设用地,为高新区发展预留5.5平方公里,提高亩均产出效益,推动土地集约高效利用。

——保障企业人才需求,在人才引进、联合职业院校培养定向人才上下大气力,以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平台,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按照“人人持证,技能河南”的要求,提升辖区企业产业工人的技术水平。

——解决企业资金需求,开展银行+产业链融资,解决企业融资难题。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组织辖区企业与银行面对面交流、完善供应链融资渠道等为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能。争取“科技贷”0.29亿元,占全市总量的35%,2022年上半年,明港园区引入了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厦门象屿集团,整合钢铁上下游资源,深度定制贸易融资服务,成立了信钢仓储公司,采取资金托盘方式向信钢公司订购货物,有效降低了产业链上小微企业成本,并惠及多家企业。

——完善配套设施,加大园区医疗、教育、住宿、交通、餐饮配套设施的开发。全面推动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2964套人才公寓建设并投入使用,为招商企业解决职工住房589套。

潮涌风劲勇争先,万里征途攀高峰。步入国家级高新区赛道,信阳高新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积极落实“1335”工作布局,坚持“项目为王、结果导向”,以“万人助万企”活动、“三个一批”重点项目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综合功能,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构建宜创宜业宜居的创新生态。高新区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不遗余力地按照既定目标,扎实开展工作,夯实发展根基,把资源整合好、把优势发挥好,真正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功能叠加、动能强劲、活力迸发、特色彰显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地、开放高地,努力交出高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精彩答卷,为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打造“两个更好”示范区和美好生活目的地贡献更多高新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