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两场记者招待会


介绍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等相关情况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0日电(记者 朱超 潘洁 成欣)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20日上午举行第四场记者招待会,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沈蓓莉,外交部党委委员、副部长马朝旭两位二十大代表,围绕“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拓前行”主题向中外记者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以习近平外交思想为指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取得全方位、开创性历史成就

马朝旭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十年来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引下中国外交取得的重要进展。

首先,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全面加强。党中央就对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不断巩固,对外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完善。

其次,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日益完善。中国建交国总数从172个增加到181个,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组织建立伙伴关系的数量从41对增加到113对。

第三,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得到有力维护。面对外部遏制打压和无理干涉,我们开展了针锋相对、坚定有力的斗争。国际社会坚持一个中国的格局更加巩固。有力阻遏外部势力干预香港事务。连续挫败反华势力对我国进行攻击抹黑,捍卫了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第四,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广度、深度、力度参与全球治理,成为维护多边主义的中流砥柱。一场场主场外交精彩纷呈,一个个中国方案备受瞩目,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五,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更加有力有效。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吸引149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扎实推进。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朝旭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非常明确,那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马朝旭说,中国坚持以实际行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引领推动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国别到地区、从双边到多边,在各领域、各方向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已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马朝旭说,我们将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党的对外工作助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开辟新境界、塑造新风范

沈蓓莉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对外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工作锚定历史方位、明确基本定位、赋予崇高使命、指明努力方向、明确方法路径,把党关于对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提升到新的高度。

她说,一方面,党的对外工作充分发挥政党引领的特色,搭建了一系列高层次政党对话平台,与世界各国政党共商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责任,共话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愿景;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思想交流的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政党。

沈蓓莉介绍,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有几个特点:一是“广”,坚持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同政党、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等广泛开展交往;二是“诚”,坚持以诚感人、以心暖人、以情动人,结交新朋友不忘老朋友深交好朋友,对执政党、参政党、在野党平等相待;三是“活”,坚持超越意识形态差异,反对任何形式的“新冷战”和意识形态对抗,同一切愿与我们党交往的外国政党建立和发展关系。

目前,中国共产党同世界上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保持着不同形式的联系。沈蓓莉说,中国共产党将继续与外国政党深入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共同加强自身的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更好为民造福,携手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政党的贡献。

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坚定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马朝旭说,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坚定维护国家尊严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发展和安全主动权。

马朝旭说,我们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不畏强权、维护正义,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决心不可动摇、坚如磐石。在新的征程上,中国外交将继续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始终挺立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最前线。

“中国外交是人民的外交。”马朝旭说,外交战线始终保持人民外交的本色,践行外交为民,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外交,坚定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当疫情袭来时,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向170多个国家的海外同胞发放‘春节包’‘健康包’,通过‘春苗行动’协助460多万海外中国公民接种疫苗。十年来共组织实施近20次紧急撤离我国海外公民的行动,处理各类领事保护案件50多万起,涉及中国公民数百万人。”马朝旭说。

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持续聚焦中共二十大

近期众多外国政党政要、政治组织以及友好人士纷纷致电致函,祝贺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沈蓓莉表示,党的二十大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事、喜事,也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持续聚焦。各国政党政要和各界人士纷纷发来贺电贺函,充分表达了他们对中共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热烈祝贺,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真诚期待。

沈蓓莉说,从这些贺电贺函中,可以看到他们对习近平总书记大党大国领袖风范的由衷敬佩。这些贺电贺函高度赞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闪耀的中国智慧,积极评价新时代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殷切期待。

“二十大闭幕后,我们将结合双多边党际活动广泛介绍二十大精神,举办高层次多边对话,面向外国驻华使节、在华工商界人士等举办专题宣介会,还将派出一些团组向外国政党通报介绍。”沈蓓莉说。

据新华社北京10月21日电(记者 高敬 申铖)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21日上午举行第五场记者招待会。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翟青代表围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主题向中外记者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翟青介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科学体系。过去十年,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

他说,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污染防治攻坚向纵深推进。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34.8%,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7.5%;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84.9%;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目标。

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不断加大。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截至目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的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实施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野外种群数量得到恢复与增长。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坚持不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021年,全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2年下降34.4%。

系统谋划开展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翟青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体制创新和重大改革举措。从2015年底试点开始到现在,督察已完成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两轮全覆盖,并对一些部门和中央企业开展了督察,取得了良好的政治效果、经济效果、社会效果和环境效果。

督察推动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地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压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翟青介绍,第一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3294项任务总体完成率近96%,第二轮前三批整改方案明确的1227项任务完成近60%。两轮督察共受理群众环境问题举报28.7万件,已经办结或阶段性办结28.6万件。

他说,下一步,将系统谋划开展第三轮督察,坚持严的基调不动摇,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期盼,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

在回答记者关于气候变化的问题时,翟青说,长期以来,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全面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战略。通过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效、建立市场机制、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2020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8.4%,超额完成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目标;2021年,我国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0%,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16.6%,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10亿千瓦,风、光、水、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一。

与此同时,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将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的签署、生效和实施;积极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加快推动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稳妥有序推进全国碳市场。加快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同时,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健全、生态环境执法更严格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翟青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一是监管制度更加严密健全。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生态保护红线、河湖长制、林长制、排污许可等一系列重大制度不断建立实施,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二是责任体系实现历史性突破。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基本形成,责任之严明前所未有。三是机构职能进一步整合优化。

翟青说,近年来,推进生态环境执法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来,全国累计查办按日连续处罚等重点案件共计17万多件。推动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2016年、2018年分别严肃查处了两起典型环境质量监测数据造假案件,2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此外,生态环境执法方式持续优化。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翟青表示,中国坚定地践行多边主义,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他介绍,中国倡导建立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已有40多个国家的150余个合作伙伴,发布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实施了绿色丝路使者计划。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持续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全面有效实施,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及其议定书。务实开展多双边环境合作,加强南南合作以及同周边国家的合作,截至2022年6月已经与38个发展中国家签署了43份气候变化合作文件。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各方共同应对全球环境挑战,为深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翟青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