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专题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打造“诗和远方”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平桥区强力推进全域旅游侧记

本报记者 张 勇

淮水汤汤,长台古渡,聆听着城阳城编钟的沧桑;尖山悠悠,红色遗址,诉说着烽火连天的峥嵘。平桥,厚重的历史、农耕、红色和绿色文化的交织,唤醒了人们记忆中的乡愁,更催生了全域旅游新画卷。

近年来,平桥区依托山水优美、文化灿烂、生态优越的组合优势,坚持以豫楚文化为灵魂,以美丽乡村为载体,以全域乡村旅游为方向,初步形成“一核、三区、四廊、多组团”的全域旅游新格局。通过聚焦“聚中山铺,品楚文化,打生态牌,徜乡村游”的旅游主题,努力把平桥打造成山水如画、乡村如诗、田园如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绿色生态旅游 引领全域旅游

平桥区发展全域旅游的最大特色在于充分发挥其生态优势,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坚持生态优先,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不挖山、不扒房、不砍树、不填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走出了一条原汁原味的乡村发展之路。

坚持共建共享。平桥区推动“旅游+”向“+旅游”转变,通过整合资源、部门联动,实现农业、交通、教育、体育、工业等领域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度假养生、文化体验、摄影观光、农事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涉农观光、采摘、休闲旅游项目,以及大郝堂乡村漫游廊、东大岗水乡游赏廊、西大岗豫楚风光廊、沿淮生态观光廊等4条1天至2天的精品旅游线路,成为游客和村民乐享生活的新体验。

坚持全域发展。平桥区打好“城市+乡村+景区”组合牌,推动乡村旅游、民宿发展与A级景区、乡村旅游特色村、休闲观光园区、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创建相结合,形成景城联动、景区带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目前,全区已创建明港镇、五里店、城阳城址、郝堂村、新集村、王寨村、大堰村、特帮生态产业体验园等3个河南省生态旅游示范镇、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4个休闲观光园区和1个乡村旅游创客示范基地,培育打造了中山铺古镇、花海彭湾、胡沟杏花村等特色旅游风情村。

文旅融合发展 提升全域旅游

平桥区地处中国地理南北交界处,既有北方的大气磅礴,又有江南水乡的灵秀柔美,更有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挖掘城乡文旅资源、彰显文旅融合特色,提升全域旅游独特魅力和韵味,让游客看到了“乡景”、听到了“乡音”、找到了“乡愁”,“诗和远方”相得益彰。

注重丰富乡村旅游人文内涵。平桥区加强乡村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编制精品乡村旅游路线时,引导游客实地参观文物保护单位,让游客感受到文物的厚重历史价值。把游客领到非遗活动现场,与非遗文化传承人互动,让游客切身领略到农民文化、感受到乡村文化魅力。深入挖掘利用地域文化、淮河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技艺文化等资源,打造出具有文化神韵的农林谷农耕文化创意园、肖店农耕博物馆、城阳城楚文化体验园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吸引众多游客走进郊区,游景点、品文化、尝美食。打造主客共享的文旅体验项目,如肖店剪纸、平昌皮影戏、明港舞龙舞狮、龙井草编、彭家湾大鼓书等,引爆一个个节庆日,为乡村旅游带来人气、注入活力。

擦亮旅游品牌 放大全域旅游

平桥区引导各乡镇(街道)把特色资源禀赋和乡村生产生活方式作为重要旅游吸引物,因地制宜开发康养休闲、农事体验、红色旅游、生态采摘等新型线路产品40多种,让游客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留下有回味的乡愁记忆。

加强乡村旅游重点村和重点项目培育。郝堂村被无数游客感叹为“梦里老家”、新集村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形象地称为“被干净唤醒的村庄”……这些村通过发展文旅、农旅等项目,找到致富“新钥匙”,成为旅游富民“样板村”。同时,坚持把乡村旅游纳入“豫风楚韵·诗画平桥”全域旅游品牌推广体系中,通过实行线上线下融合推介,吸引更多人到乡村感受平桥美的山水、美的乡村、美的人文、美的生活,收获美的发现。

近年来,平桥区一个又一个美丽乡村和乡村旅游板块成为网红打卡地,吸引万千网友为平桥点赞、发声。

传承红色基因 助力全域旅游

平桥区红色资源丰富,先后有刘少奇、李先念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涌现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平桥区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原则,创造性转化红色资源,修复修缮鄂豫边省委旧址、鄂豫边红军游击队诞生地旧址、张玉衡故居等10余处革命纪念场馆。以红色引领、全域联动,精心谋划打造主题鲜明、多元互动的复合型旅游产品和旅游精品线路,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游、乡村游、养生游相融合,形成以尖山红色文化旅游景区为核心、周边景区景点为辐射的红色旅游新格局,打造具有新时代内涵的红色资源链,为发展红色旅游搭建综合承载平台。

同时,平桥区将红色基因的价值要素融入文化创意产品和文艺作品中,通过多种形式展现红色文化,将象征革命精神和传统的精神内涵植入文艺创作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传承党的初心,实现红色基因凝聚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作用。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红色旅游项目,提升开发利用红色旅游资源水平。依托信阳天目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尖山文化小镇“红绿”资源,不断完善周边交通基础设施、旅游标识标牌等,积极打造尖山红色旅游文化村,将尖山—高堰红色旅游纳入大别山精品旅游线路,与驻马店竹沟红色旅游景点串联成线。积极实施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乡村旅游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推介,促进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