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姚广义 王凌云
党性是“魂”,作风是“形”,化魂于行,透过作风看党性。
近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把监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抓常抓长、抓严抓实、抓深抓细,通过持续深化监督检查,加大执纪问责力度,推动常态长效、标本兼治,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擦亮了老区作风建设“金色名片”,为“美好生活看信阳”提供了坚实的作风保障。
让八项规定“长牙生威”
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的先后出台,鲜明昭示了党中央以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坚定决心。
时光无痕,作风有迹。在我市,中央八项规定已从10年前的“新规定”,变成了令出必行的“老规矩”。这一切,得益于我市纪检监察机关始终把监督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全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号工程”来抓,让好作风看得见、摸得着。
加固精神堤坝,让八项规定“长牙生威”。市纪委监委持续加大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执纪问责力度,紧扣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及时宣传节日、会议期间作风纪律要求,通报典型案例,提醒廉洁过节。同时,加强节点检查,紧盯餐饮浪费、违规吃喝、违规发放津补贴、违规使用公车、突击花钱等问题,深入重点场所、重点单位开展明察暗访,持续释放监督常在、震慑常在的强烈信号。5年来,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462个,处理2291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741人,切实让规矩生威、精神落地。
坚持问题导向,让“四风”问题无处遁形。市纪委监委聚焦“舌尖上的浪费”“会所中的歪风”“车轮上的铺张”“节日中的腐败”“研学中的顺车游”等“四风”变异问题,联合新闻媒体成立专项检查组,以“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突击检查,狠刹奢侈浪费歪风。创新统筹“室组地”开展常态化监督,开展专项整治,公布监督检查内容和举报电话,形成监督合力。同时,排查整治领导干部利用名贵特产类特殊资源谋取私利行为,督促党员干部填写《个人承诺书》。针对优化营商环境领域的“四风”问题,开展“整治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专项行动,纠治“中梗阻”问题。
坚持探索创新,让作风之变近在身边。作风好不好,基层最知道。市纪委监委印发《关于建立党风政风观测员制度的通知》,在全市选定15名省级观测员和80名市级观测员,以日常和集中观测形式,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行监测,推动各级各部门“改进作风,提升效能”。结合“干部作风提升年”活动,开办“信阳问政”电视栏目,从市长热线、群众信访、巡察反馈中选取问题突出单位,以现场问政形式让责任人提出整改办法,推动解决政策梗阻、为官不为等问题。
让作风建设走实走深
作风建设驰而不息,自我革命永不止步。市纪委监委坚持“破”“立”并举、“惩”“治”结合,在纠“四风”树新风中,注重把好“整改关”,扎紧“制度的笼子”,有效解决了作风积弊的复杂性、反复性和顽固性问题,让好作风为决策落实、政令通达、干事创业提供有效保障。
突出“常”字,坚持“三个常态化”。市纪委监委坚持明察暗访常态化,从税务、财政、审计和县区选取39名专业人员,建立“四风”问题监督检查人才库,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在全市进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监督检查全覆盖,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县区单位二级机构及村居(社区)。坚持惩戒问责常态化。加大追责力度,坚持“一案双查”,对因不正确履职导致党的作风建设松懈的领导干部进行问责,推动责任上肩。坚持通报曝光常态化。利用多渠道,定期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让利剑高悬、震慑常在。近3年,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164批366起571人次。
突出“建”字,强化一体推进“三不腐”。市纪委印发《深入开展纠“四风”树新风的工作意见》,推动纠建并举。建立协调联动、会商研判、监督检查“过一遍”常态化、通报曝光、红廉教育等5项工作机制,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督促有关党组织以案为鉴,3年来,通报全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120余起,同步开展警示教育,推动以案促治,堵塞制度漏洞。督促各部门围绕公务差旅、接待和餐饮浪费等共性问题规范制度约束。
突出“减”字,让干部“轻装上阵”。市纪委监委认真落实基层减负要求,靶向纠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多渠道收集基层意见建议,对困扰基层的22个形式主义问题精准画像,形成10条整改建议,督促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文件“十不发”、会议“八不开”,督查检查考核“十不得”负面清单,推动基层减负要求落实落细。同时,我市创新制定基层减负增能“十条措施”,制定纠“四风”树新风的工作意见,让要求具体化、责任明晰化。对政治巡察和督查中发现的形式主义问题开展集中整治,列出整改清单、抓实整改。开展精文简会专项监督检查,对重点单位精文简会定期监测。近3年,全市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291起,处理604人。
让品质生活更有保障
作风建设要重点把好民生关,让群众的幸福感成为作风建设最闪亮的成绩单。
多年来,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盯群众身边腐败和不正之风,紧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锲而不舍推动作风建设向基层延伸。
打通惠民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市纪委监委以保障党中央各项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政策落实为重点加强监督,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牵头整治漠视、侵害群众利益问题,坚决查处教育医疗、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等领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破解“中梗阻”和“最后一公里”打不通难题。以作风监督助力脱贫攻坚,2018年至2020年连续3年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查处扶贫领域相关问题685个,处理1110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652人,助力脱贫摘帽。
围绕“一老一小一青壮”,深化民生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市纪委监委开展整治“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工作,着力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健康、社保、养老机构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画出“路线图”,作出“施工表”,制定12个专项整治方案,列出24项问题、59项措施。今年以来,收集新增问题线索257起,已办结137起,组织处理95人,党纪政务处分71人,追缴违规违纪违法资金4203.31万元,通报曝光7批次13人,推动整改问题243个,推动建立和完善制度94个。
聚焦“急难愁盼”,让监督成果化为惠民实效。针对“停车难”,市纪委监委集中开展市中心城区停车收费专项治理,制定方案,明确8个重点,公布监督举报方式,通过调研摸底、分类施策、厘清责任,推动市县一体对“三公”停车场管理建章立制,把问题化解在“源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选取11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对市中心城区问题楼盘化解、“一户一表”改造等进行专项监督,让品质生活更有保障。5年来,我市查处民生领域相关问题704个,处理1074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912人,确保了正风肃纪反腐一体推进。
干部纪律规矩意识增强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向善向好了,群众满意度获得感提升了。2020年,全市纪检监察机关接收信访举报同比下降40.1%;2021年同比下降44%;2022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0.9%……
作风就是形象,作风就是力量。筑牢作风建设的坚实“堤坝”,好作风已成为老区人民共赴“美好”的坚强保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