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宣
绿水青山逶迤,田园阡陌纵横,一到商城县汪桥镇,一派收获的季节迎面而来。那块刻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石碑,向人们讲述着新时代的故事。
“鸿雁工程”,引来人才助振兴。人才兴才能产业兴,产业兴能带动人才兴。镇党委通过实施“鸿雁”工程,吸引大批的企业和人才回归家乡建设。毛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刘元好,通过鼓励贫困户以林地使用权入股形式流转荒山800亩,发展野鸡、黑天鹅、孔雀、鸵鸟等特色养殖产业,在山间梯田上栽植葡萄、猕猴桃、核桃、软籽石榴、桃子等多种水果,带动贫困户78户,吸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入股,使得鲍楼村集体每年获得5万元的经济收益。一凡农林有限开发公司的张家坤,投入资金6500万元,建设集园林苗木生产经营、苗木种植和农林观光于一体的城市绿化企业,吸纳全镇19个村22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有力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壮大菊花产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镇党委支持鼓励各类人才“回流”乡村,开发家乡资源,寻找创业项目。语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黄雷响应号召,返乡创业,建成具有农产品初加工、包装、仓储、冷藏等功能的综合型工厂,将农业基地与观光旅游相结合,发展杭白菊种植面积超2000亩。
示范带动,生态经济产业兴。该镇河铺村连续5年荣获全县“明星村”荣誉称号,持续多年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村户厕改造、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不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卫生整治和生态污水治理力度,是全县的美丽乡村示范村。河铺村还建设有裕昇生态农业产业园,流转荒山1200亩发展油茶、茶叶、葡萄等产业,年利润80余万元,不仅发展了村集体经济,还带动了农民增收。
多元运作,集体增效百姓富。乡村振兴,离不开人财物的有力支撑。镇党委巧借“三块地”改革的东风,复垦空心村402亩、高标准整理土地3000多亩,已完成验收的土地指标正上市交易中,预计今年可为该镇带来近2000万元的经济收入。同时,依托合作社采取反租、倒包、流转等方式,盘活25个村的土地资源2.3万亩,实施企业化运作、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通过集中连片、土地管理、农业综合开发,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推动村企结对合作发展。依托龙头企业和主导产业进行农产品的粗加工、深加工,实现农民增收,村级集体增效。通过向上级部门争取项目资金,河铺、秦湾、邱湾等9个村投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50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上。在人才和产业的吸引带动下,镇成立了36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力地助推广了该镇的产业发展。
2021年来,该镇仅秦湾村“思乡谷”景区就接待游客10余万人次 。绿水青山路,幸福汪桥人,汪桥镇的“共同班车”已经启程。
“唯有紧抓机遇谋振兴、奋发进取勇担当,坚持党建引领、绿色崛起,才能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重要指示精神在汪桥条条落实、件件落地、事事见效。”该县县委副书记兼汪桥镇党委书记朱国朋如是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