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兰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留故乡。
我的爷爷刘名榜同志是土生土长的新县郭家河乡刘畈村人,他青年时(1928年)就参加了革命,在大别山区战斗了二十一年。当他对着党旗宣誓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共产主义的事业中了。
无论是白色恐怖,还是枪林弹雨,不论是大雪封山,还是饥寒交迫,他如同山崖上的劲松,迎着风雨,坚韧挺拔。他秉承坚定的革命信念,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依靠党和根据地人民,在艰苦岁月坚守大别山区28年的革命红旗,高高飘扬,直到五更寒天过,新中国成立!他穿着草鞋走出了生生不息的大别山区。
风雨兼程的二十八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始终是红色的,人民群众始终团结在共产党游击队的周围,而新县一直是红色根据地的核心地。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给予他荣誉,赋予他重仼。他身居河南省委领导岗位,依然初心不改,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清廉为官,忠心为民,把“人民至上”的理念时刻铭记在自己的心里;勤勤恳恳地为国家和人民呕心沥血工作了57年,最后又回归到他故乡的红土地里。他要毅然如故地守望着大别山!守护着人民的江山!
我的爷爷一生不仅为党尽忠,为民尽力,同时以自己的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为我们儿孙后代和老区人民树立了好榜样,使我们受益一生。
他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革命事迹,被国家拍摄成革命故事影片《五更寒》,他清廉为官,勤政为民的优秀品质,被拍摄成电影《大山之信》在全国放映,教育了青少年们。在荣誉面前,他淡然视之,粗茶淡饭,布衣布鞋,安步当车,低调工作生活几十年,耄耋之年仍然是拄着青藤手仗,为促进老区经济建设,不辞劳苦,东奔西跑,直至合上双眼。
爷爷一生都与大别山息息相关,他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爱这里的老百姓,人民群众也敬仰他。党和国家给予他“坚持大别山革命红旗不倒标志人物”光荣称谓。
我的爷爷终生眷恋大别山这片红土地,83岁辞世后,义无反顾回归到新县的红土地里。
荣誉,是党和国家赋予的;口碑,是老百姓传颂的!
今年金秋十月,是我爷爷刘名榜同志诞辰120周年,民间称“双甲子年”,我在此敬奉上家乡的清茶一杯,拙笔一文,虔诚地表达对爷爷的无限的怀念之心。
我为爷爷的一生感到光荣、自豪、感恩。我从小两岁时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直到他们双双逝世,风雨兼程三十几年,他们用心血抚育了我。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我知恩、感恩、谢恩、报恩。
爷爷奶奶牵着我的手一路走过,我受益最多。但是我从来没有用他们的光环炫耀自己,只是在他们严谨的家训中受益终生。
为了缅怀爷爷的恩情,我在病中汇集起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拙笔写成了一本书《松兰集》奉献给我的爷爷,作为他“双甲子”诞辰的贺礼。
岁月如梭,爷爷奶奶他们已渐行渐远,但是他们的精神和风范永远存留在我的心里!
缅怀和追思,传承和赓续历来都是相辅相成。
在天国的爷爷,奶奶,你们好吗?我想念你们呀!
(作者是刘名榜同志的长孙女,河南省肿瘤医院退休医生)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