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水稻博士”刘娟:让青春在稻田里绽放


□本报记者 马迎春

9月18日一大早,在平桥区甘岸街道二郎村一处稻田里,四五个年轻的身影正在忙碌着……

他们中唯一的女士引起了记者注意,采访得知,她叫刘娟,2020年博士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河南农大”),如今是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教师。

“除了正常教学、实验室做试验外,我们每周都要来试验田好几次,调查水稻生长情况,每次都从早忙到晚。”刘娟告诉记者。

虽然刚上班两年不到,但刘娟从未停止过对水稻的研究,本硕博都毕业于河南农大的她,已致力于水稻研究10余年,科研业绩突出。

正是在学校期间的积淀,让刘娟一步入工作岗位就有了良好的开端,她于近期获批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这是该校获得的第5个此类项目。

“5个项目中,我们水稻团队就获批两项!”团队成员、信阳农林学院教师刘秋员介绍,“另外一项是刘娟老师爱人季新博士于2021年获批的。”

“学校对像刘娟这样的博士重点培养,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激发他们的科研热情,引领他们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该校科技处处长史洪中介绍。

为何来信阳的高校呢?面对记者的提问,刘娟不假思索地说:“因为信阳是我的家乡,而且信阳是我省水稻面积最大的地级市,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为家乡水稻稳产高产贡献绵薄之力。”

1987年,刘娟出生于固始县农村,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经常帮父母插秧、收稻,了解到当地机械化程度低、产量不高的现状,就此萌生了长大做水稻研究的梦想。大学报志愿时,毅然选择了农学专业。”刘娟坦言。

做科研要耐得住“冷板凳”。刘娟认为,之所以能坚持这么多年,很感谢人生中的几个人。

“在河南农大的学习经历让我终生难忘,我的导师赵全志教授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是他让我坚定了水稻研究的信念。”刘娟若有所思地说,“记得大四时,赵教授带领我们做毕业论文。有一天,我们和他在试验田里忙碌了一上午,中午吃完饭,他让我们休息,他一个人却又去了试验田,下午接着和我们一起忙到晚上。那一刻,我感触最深!老师不怕吃苦、兢兢业业的科研态度引导着我不断前进。”

2014年11月17日是令刘娟终生难忘的日子。“那一天,袁隆平老先生来到河南农大作报告,我有幸现场聆听了报告,接受了一次心灵的洗礼!”提及那段经历,刘娟至今仍激动不已。“在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在书本中也种不出水稻,只有田里面才能种得出水稻来。”袁老的话刘娟仍记忆犹新。

“为了多去试验田,刘娟老师经常晚上带我们做实验,9点多我们回去了,她还在实验室忙碌,经常熬到深夜,白天还要继续上课,我们实在是佩服她!”提起刘娟老师,学生裴奇隆钦佩之情溢于言表。

“我的导师感染了我,我也要像他那样潜心科研、作出实绩,以实际行动感染我的学生,引领更多的人致力于水稻科研事业。”刘娟深情地说。

“袁老先生一直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就是我们水稻科研工作者不懈努力的奋斗目标!”采访最后,刘娟目光坚定地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