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笑妍 通讯员 陈 思
仲秋时节,位于大别山北麓的罗山县,一片片农田稻谷金黄,一幅阡陌纵横、丰收在望的乡村振兴画卷徐徐展开。9月13日一早,在罗山县子路问津合作社的水稻种植基地,伴随着轰隆隆的机器声响,农机手们驾驶着大型联合收割机在滚滚稻浪中来回穿梭,脱粒箱“吐出”金黄色的谷粒,一辆辆满载稻谷的运粮车在乡间小路上跑出了秋收“加速度”。
“我们合作社今年种了将近6000亩水稻,有了大型机械,还有农业技术人员全程指导,以前两个多月都收割不完的稻谷,现在不到一个月就能全部收割完,再加上有了大型烘干设备,遇上连阴天气也不怕了,粮食质量也更有保证!”该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罗山县地处豫鄂两省接合部,南枕大别山,北依淮河水,总面积2077平方公里,有林地106万亩、耕地133万亩,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粮食生产大县。
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三农”优先发展导向,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1335”工作布局,着力在乡村振兴扛旗上下功夫,先后荣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茶旅融合发展示范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乡村建设评价样本试点县等荣誉。
为确保粮食应收尽收、颗粒归仓,罗山县“抢”字当头,精打细收,集中智慧和力量,科学调配人力机械,多措并举、多点发力、快速推进,全面掀起秋收秋整地热潮,提高作物产量,提升作物品质,持续擦亮“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的金字招牌。据了解,今年秋收以来,全县深入“三秋”生产一线农机人员295人次,机收水稻8万亩,机收花生2万亩,有217台收割机外出跨区作业。针对该县收割机少的状况,引进外地收割机500余台(套),确保水稻机收率98.8%。
良种出高产,良种要良法。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2022年,罗山县粮食生产目标任务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43.87万亩,其中水稻面积100万亩,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95%,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为推动水稻优质化,该县从出台支持政策、良种良技良法配套、建立示范基地、开展订单生产、加强品牌建设入手,贯彻落实藏粮于技的战略要求,全面建设“一极四区”新罗山。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以精细化管理全面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抓实抓细‘三秋’水稻机收工作,努力交出更亮眼的‘三农’答卷。”罗山县委书记周哲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