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用爱心点亮希望


——市总工会开展“金秋助学”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殷 英

又到一年开学季,又是一年助学时。

“是‘金秋助学’活动圆了我的大学梦。我一定努力学习,向阳生长,在更广阔的舞台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同时,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社会,将爱心传递下去!”前不久,刚考入北京大学的小婷(化名)收到了来自市总工会发放的助学金5000元,解决了她上大学的第一笔费用,缓解了燃眉之急。

小婷的父亲是企业困难职工,身患多种疾病,每月需要不少医药费用,母亲没有工作,窘迫的家庭条件使得上大学的费用成为其拥抱梦想的一道关卡。就在小婷发愁时,工会工作人员走进了她家,深入了解情况后,将她列为2022年“金秋助学”对象,为她圆梦大学带来了希望。

“决不让一名困难职工家庭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这是我市各级工会组织作出的庄严承诺。

7月以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广泛开展走访调查活动,安排专人深入困难职工家庭,核实困难职工家庭情况,建立健全入户走访台账和困难职工档案,对符合帮扶条件的困难职工家庭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全覆盖、不遗漏。最终,确定了上千名困难职工子女作为今年“金秋助学”活动的帮扶对象。

为扩大帮扶范围,市总工会还将救助对象从大专以上扩展到中职、高专等职业院校;将不够助学条件的困难职工子女纳入“点亮微心愿”志愿服务活动帮扶对象;对资助过的学生开展暑期专项勤工俭学活动,并给予岗位补贴;将困难农民工子女纳入助学范围等,确保困难学子及时得到帮扶。

爱让梦想起航,也收获了信任与力量。连日来,全市各级工会组织陆续收到受助职工及其子女的电话、感谢信、锦旗等。他们说得最多的是“谢谢”,表达最多的是“感恩”,最大的心愿就是“回报社会”。

细数岁月的脚步,“金秋助学”活动自2004年至今已走过19个年头。

这是一段传递爱与责任的历程——一批又一批寒门学子,在工会组织的资助下迈入大学校园;这中间有着不少让人动容的故事——一个又一个遭遇困顿的家庭,重新扬起希望的风帆……

为了不让一名职工子女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徘徊在大学校门之外,19年来,市总工会不断健全帮扶长效机制,以动真情、出实招、见实效的实际行动,持续把“金秋助学”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使得资助范围不断扩大、资助人数不断增多、资助标准不断提高,铺就了一条成就困难家庭孩子美好未来的希望之路,在党委政府与职工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每当我遇到困难,工会总是能及时伸出援手,为我困难的家庭雪中送炭,点燃了我心中的希望。当我们收获鲜花和掌声时,请不要忘了看看来时的路,将感恩之心传递下去。”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小李动情地说。10年间,他的家庭屡遭变故,患癌症父亲在车祸中右脚致残,母亲车祸后长期卧床,巨大的打击和经济压力一度使他喘不过气来,是工会多次用真情温暖了他疲惫的身心,用爱心照亮了他的求学之路。

“‘金秋助学’活动是工会组织开展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的有效载体,更是为困难职工办实事、解难事的一项品牌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将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对困难职工子女进行‘入学救助—在校扶助—就业援助’的全链条式帮扶,帮助困难学子梦圆大学、高质量就业。”市总工会党组成员、经审委主任石磊说。

有一种温暖,叫雪中送炭;有一种感动,叫播撒希望。助学19载,我市各级工会组织累计筹集资金3400多万元,资助困难大学生14820名,12100多名受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步入工作岗位,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困难家庭的顶梁柱。19年的助学路,也见证了全市各级工会组织不忘初心、始终如一的坚守——为困难职工子女撑起逆境中奋起的梦想之帆,点亮与困难抗争的希望之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