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瓜还没吃,心里早已甜如蜜了”


——记连续9年在兵团第十三师(哈密)红星高级中学援疆支教老师王海森

□本报记者 向 炜

“老师,教师节快乐!”

这是一句普通的教师节祝福,但对于远在新疆援疆支教的王海森老师而言,在教师节前夕接到在武汉工作的学生赵继荣的祝福电话,颇感欣慰。

赵继荣是王海森在兵团第十三师(哈密)红星高级中学援疆支教所带的第一届学生,于2016年高中毕业并考上武汉的一所大学,之后留在武汉工作。

电话交谈中,赵继荣惊讶地得知,王老师援疆期满后,被学生和同事深情挽留,选择继续援疆,如今已在哈密工作生活了9年!

9年,对于一个人的工作生涯来说,不可谓不长。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什么样的情怀,能让河南信阳籍、今年45岁的王海森远离故土坚持在西北边陲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9年呢?

“教师的阵地就是讲台,我要坚守我的阵地。”

2014年3月10日,春回大地,残雪消融。河南省对口支援新疆第八批援疆干部人才飞抵哈密,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疆生活。

“教师的阵地就是讲台,我要坚守我的阵地。”来到红星高中,王海森一直坚守在教学一线,担任两个班的语文课,还担任过班主任、备课组长。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多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但他依然谦虚谨慎,一丝不苟,坚持充分备好课才肯进课堂。他不仅精准把握重点、难点、考点,还充分挖掘课文里的人文因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上得有滋有味。

“王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幽默生动,把望而生畏的古诗文讲得妙趣横生,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说到王老师,同学们这样评价道。

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对于临近高考的学生来说,老师的陪伴弥足珍贵。

2019年1月19日夜里,王海森下楼时不慎踏空楼梯,左脚严重崴伤,当时就肿得老高,疼得不能着地。第二天,他忍着剧痛坚持上完4节课后才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软组织严重拉伤,医生让他卧床休息两个月。

“那怎么行?我的学生正在高三冲刺的紧要关头。”他没有选择休息,而是忍着疼痛,打上石膏,拄着拐杖,又站在讲台上,没有因此耽误学生一节课。

3个月过去了,他的脚还肿得厉害,放下拐杖还不能走路。去医院复诊,医生责怪他说:“让你休息你不休息,你不疼谁疼?”

话虽这样说,第二天,他又拄着双拐,步履蹒跚地上楼下楼,去陪伴学生。

功夫不负有心人,那一年高考成绩出炉,他所带的班重本上线率达到80%,而且重本上线率和最高分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

“我的课堂是开放的,你们随时可以来听。”

离疆能留下什么?和其他援友一样,王海森也经常考虑这个问题。

“在输血的同时,更重造血。我们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为红星高中培养青年教师,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扎根边疆的优秀教师队伍。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使命。”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来之前,他在河南省实验中学担任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他把中原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到边疆,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精品教案、课件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新疆的同事。

“我的课堂是开放的,你们随时可以来听,不用和我打招呼。”上课的时候,教室后面通常坐着一排听课学习的青年教师。有的老师甚至一听就是3年,几乎把他的课从高一到高三完整地听了一遍,光是听课笔记就记了厚厚的几大本。

张晶晶是王海森的徒弟,在他的指导帮助下,迅速成长起来,在十三师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红星高中的骨干教师。她说:“我特别感谢我的师傅!他对我无私的帮助,让我终身受益,我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王老师的心血。”

“王老师,我们的国学讲堂要开讲了,《诗经》《楚辞》没人能讲,只有请您讲了。”十三师教育局的高然老师打来求助电话。

接受任务后,他苦思冥想,精心构思。王海森先从维吾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十二木卡姆导入,一下子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接着,他运用类比,自然过渡到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文化符号——《诗经》《楚辞》。学生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入王老师的国学课堂。

课堂上,他深情朗读,说唱结合,把古奥的诗句解释得通俗易懂、鲜活生动,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下课后,维吾尔族的学生把他团团围住,问这问那,他都耐心地给学生们讲解。合影留念之后,学生们又排队和他单独合影。

“我收获了友谊,这是我宝贵的财富。”

2016年年底,3年的援疆生活即将结束。在元旦晚会节目演完后,很多学生动情地跑过来围着援疆教师,送花、道别,握手、拥抱。不少孩子说着说着就流下眼泪:“老师,您留下来吧!我们都舍不得您,把我们带到毕业吧。”

面对孩子们的深情厚谊和真诚挽留,援疆老师都深受感染。王海森和他的另外两个援友真的选择了留下,又加入了河南省第九批援疆工作,这一留又是三年。

2019年年底,同样的场面又上演了。那时,王海森还担任着援疆实验班的班主任,孩子们的挽留让王海森陷入了矛盾。红星高中的领导同事在为王海森饯行的时候也再三致意,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再帮学校多带一届学生,多培养一批新教师。王海森与家人商量,家人也大力支持。就这样,王海森又加入第十批的援疆队伍。

“在新疆工作生活这么多年,我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这里的蓝天白云,爱这里的广袤苍凉。”

谈及长达9年的援疆生涯,王海森动情地说:“我在这里收获很多,我理解了兵团精神,让我不再畏惧困难;我收获了友谊,结交了很多新疆的朋友,这是我宝贵的财富;我也在向新疆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回顾这9年的援疆生活,有很多令他感动和难忘的瞬间。有一次,他去红星超市购物,出来时听到有人叫他“王老师”,循声望去,一个女生手捧两个甜瓜,站在不远处。见王老师没认出她,女生便摘下口罩。

“孟玉,你怎么在这里?”

“我放假了,在这里帮家里卖瓜。我看见您进了超市,就一直在门口等您出来。这是我家种的瓜,您尝尝吧。”

因为疫情防控,王海森一直戴着口罩,没想到戴着口罩还能被毕业两年的学生认出来。惊喜之余,又收到学生送的甜瓜,“那一刻,瓜还没吃,我的心里早已甜如蜜了!”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