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息县注重挖掘非遗资源

变“指尖技艺”为“指尖经济”


本报讯(记者 余 江 尹 斌 通讯员 张 静)昨日,记者从息县文广旅局获悉,在近日举行的“弘扬传统文化·彰显时代精神”信阳巧手大赛中,息县推荐的泥塑、葫芦烙画、编织、版画四大类9名参赛选手共获得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优秀奖2人的优异成绩。

为深度挖掘息县历史文化内涵,把“中华第一古县”文化品牌擦亮,近年来,息县文广旅局不遗余力作了大量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抢救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该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普查网络,统筹一批音乐、美术、戏曲、历史、文物等专业人员开展普查,基本掌握了县域内文化遗产的种类、分布状况、项目名称和部分传承人情况,获得了大量珍贵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建立起息县文化资源数据库和息县乡土文化人才信息资源库。深度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以民间舞蹈板凳龙、民间戏曲嗨子戏、地灯戏、息夫人传说、香稻丸种植技艺等一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重点挖掘整理;同时,深度挖掘濮山淮水文化、古县文化、根亲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为息文化研究及开发利用打好基础。

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该县文广旅局创新传承发展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息县一高、职高等学校对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基地,对在校艺术生进行原汁原味的培养传承,使民间舞蹈板凳龙得以发扬光大;为提高嗨子戏长淮飞渡的演出水平,息县文广旅局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嗨子戏表演形式进行了音乐、唱腔等方面的修改,使古老嗨子戏焕发生机与活力,古今交融,更上一个台阶。

“我们要科学地、系统地管理好、保护好息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使之根脉相续、永葆活力。不断培育和壮大息县手艺人队伍,用他们的巧手将‘指尖技艺’编织、烙画、泥塑等变为‘指尖经济’,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为美好生活在息县提供强大精神支撑。”息县文广旅局主要负责同志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