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培满 通讯员 张玲娜
沿着312国道往东南方向进入固始县石佛店镇境内,道路两旁突然呈现青翠葱绿之态,通直挺拔的水杉树便映入眼帘,瞬间让人神清气爽、顿生凉意。盛夏的石佛,天蓝、水清、杉绿、路净,放眼望去,一片片绿油油的稻田与湛蓝的天空辉映在一起形成一幅“碧海蓝天”的画卷。
傍晚时分,茶余饭后,村民们拿着蒲扇,沿着水杉步道,纳凉散步,说着家长里短,聊着人间烟火,悠然自得……这些都得益于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擦亮生态美底色
石佛店镇境内拥有丰富的水系资源和600余万棵宝贵的水杉资源。该镇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力放大生态优势。依“杉”增绿——在村组道路、沟渠两旁、闲置荒地等见缝补杉,应植尽植,构建纵贯全镇的水杉路网、林网;依“杉”成景——以“水杉小镇”为主题,打造小游园、小景观近20处,整修水杉步道,让“杉”水入景;依“杉”治水——组织开展“沟塘清淤、渠系清污”专项行动,实施“河长牵头+村组负责+村民认领”的三级包保责任制度,努力实现水岸共治,生态宜人。
因生态资源优良,人居环境宜人,该镇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生产先进乡”“河南省生态乡镇”“河南省园林乡镇”“河南省卫生乡镇”等20多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
“树多了,水清了,景美了,我们出门都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夏天处处都有阴凉,全民核酸检测采样的时候,我们就是在这水杉步道两旁排队,一点也不用担心被太阳晒到。”提及人居环境整治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余庆村党支部书记张永红这样说道。
厚植人文美内涵
步入可行草堂,一幅从屋顶延展至墙面的山水画卷引人入胜,馆内陈列多幅书法名作,置身其中,顿感书香四溢。余庆村是书法名家李乾山先生老家,以李老斋号命名的可行草堂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打造人居环境示范点,让该村成为郊游度假的打卡地、文人墨客的联络站和村民休闲的落脚点。在节假日或闲暇夜晚,村内孩童玩耍穿梭草堂之中,深受其文化氛围的感染,遥知该村先后走出28位高学历学子,成了群众口口相传的“博士庄”。
“听说村里打算修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愁着没地方,我们常年在外,老宅子一直闲着,不如把它利用起来,算是对家乡建设的支持,家乡变好了,我们心里也高兴!”柳沟村刘文俊说。如今,刘文俊的老宅已被修缮成柳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宅四周也被打造成了小游园,绿茵草坪、休闲凉亭、羊肠小道……
傍晚时分,胜湖村大塘和南塘两个村民组的路灯亮了起来,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安装路灯的部分费用来自该村一位80岁“五保”老人李德祥的37200元捐款。当记者问及李德祥这样做的原因时,他笑道:“村里搞人居环境整治,大家都出力,我年纪大了帮不上忙,留好养老金后,把剩余的一点积蓄拿出来搞建设。生活环境越变越好,我也受益啊!”
构建乡村美机制
人居环境整治开展以来,该镇挂图作战,以卫生小网格为抓手,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为载体,以奖补考核为激励,以多方合作为契机,以常态督导为牵引,确保人居环境整治常态化、长效化。
“建设美丽乡村,是一场持久战、全民战。通过向各村(社区)配套增加岗位,加强政企合作,将侨银公益岗位下沉村(社区)一线,让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落实到具体人来干。通过每月发放绩效奖补资金,让人居环境整治有了定向资金支持。依托人居环境积分、饺子宴、乡村夜话、三星文明户评选等载体,引导群众由‘站着看’变成‘我要干’。通过建一个群、通一次话、聊一分情,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助力家乡人居环境整治,让人居环境整治有了外援力量。”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许玲玲说。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更是打好乡村振兴这场硬仗的关键之举。”谈及人居环境整治,该镇党委书记向文阁说,“下一步,石佛店镇全体干部群众将继续按照‘不负时代、不负机遇、不负人民、不负自己’要求,继续以劲头不松、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的态度,持续加压奋进,砥砺前行,奋力打造天蓝、水清、地净、景美的多彩石佛,为擦亮‘美好生活看信阳’亮丽底色贡献石佛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