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亚涛)8月9日,信阳市2022年度优化营商环境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举行。市生态环境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等部门分别介绍了我市优化营商环境的新举措、新亮点。
市生态环境局二级调研员罗强表示,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优化营商环境。在2021年度河南省全域营商环境评价中,由市生态环境局牵头的指标“蓝天碧水净土森林覆盖指数”位居全省第一。为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市生态环境局坚持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2021年,我市空气质量7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1月至6月,我市空气质量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得补空气质量生态补偿金3320.5万元,同比增加2943.5万元。完善污染防治闭环机制,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2021年,我市17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均值达标率为100%。实施土壤改良专项行动,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全市土壤环境实现总体稳定、持续向好。坚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助推企业绿色发展。将每月的7日作为“三服务日”,印发《市生态环境局优化营商环境十条》,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今年以来,已组织开展涉VOCs企业专项帮扶等各类企业服务活动28次,主动服务企业360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700余个。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余加友表示,围绕提升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指数,该局加强统筹规划,推动资源要素集聚。结合各县区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围绕各县区“1+1”产业定位,明确了重点产业集群发展方向、实现路径及目标,制定了《信阳市工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2021-2023)》。开展创新高地建设行动、集群强链提升行动、项目投资支撑行动、优质企业培育行动、数字融合赋能行动、区域协同发展行动等六大专项行动,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强化服务保障,真帮实助促发展。开发了企业服务线上平台,推送国家、省、市惠企利企政策200余条,制作政策解读图文、视频35个,帮助企业精准匹配政策100余条,解答企业政策需求500余次。截至6月底,帮助全市工业企业办理留抵退税4.51亿元,帮助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办理缓税3.99亿元,支持企业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税5750万元。为全市85家符合条件的工业企业争取一季度满负荷生产奖励资金940万元。
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学富表示,该局统筹疫情防控和商务经济发展,拉高标杆,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全市稳外贸稳外资工作,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机制,吸收外资质量提升。目前,我市已经建立了市利用外资联席会议制度,成立港资、台资、日韩、世界500强四个外资专班,市县联动,进一步加大利用外资工作力度。精准施策,用足用好省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组织企业参加上海进口博览会、投洽会、高交会、广交会等重大展会,组织企业抢抓RCEP新机遇,对外贸易企稳回升。强化招商,着力抓牢“三个一批”。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持续做好“三个一批”活动签约项目跟踪督导,对“签约一批”项目进行台账式管理、全覆盖实地核查。组织引导各县区、管理区、开发区抢抓苏信合作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招大引强、招精引新。
市科技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金世明表示,该局大力弘扬“店小二”精神,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2022年以来,累计兑现各类补助资金900余万元;推进“放管服”和“放权赋能”改革,目前已下放行政服务事项17项至县区;在全省创新性全面推行市级创新平台“无纸化”申报,足不出户就能提交申请材料。加大产业技术创新扶持力度。今年以来,全市已争取立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65项,争取资金近2000万元。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力度,柔性引进科技人才100余人;持续实施“科技副总”选聘工作,今年第一批共选派30名科技副总到企业兼任技术副总;选派469名科技特派员,覆盖全市所有县区。全力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全力推进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达到50%的目标,促进技术合同成交额达21.5亿元,同比翻13番。深入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春笋行动”,2022年累计培育申报高新技术企业103家,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440家。为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制定出台《信阳市科技贷款贴息实施细则》,对成功申请省“科技贷”并全额还本付息的科技型企业,采取后补助方式给予贷款贴息。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