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云
近年来,我市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推进了多项改革、完善了系列制度、出台了不少政策、强化了监督平台,在惠民惠企政策和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上初见成效,在2021年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取得了较大进位。这大大提振了我们的发展信心,也启示我们,营商环境不仅易感知、可评价,而且通过努力可提升、能改善。
行至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优化营商环境正如“登山”“行舟”,越到“半山”“中流”,面临的困难挑战、凸显的深层次因素就越多,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会越复杂,各项突破性任务也会更加集中。同时,在经历前期提升后,部分干部会把“做过了”当成“做成了”,让政策“对上不对下”“好看不好用”等“唯过程”的“虚风”带偏了干事创业的靶向。
优化营商环境,说到底是利益的调整,是关系的重塑,是党性意识、宗旨理念在发展领域中的交织映射。当前,单纯从机制和“硬件”上发力,只能解决“风寒束表”“暑热伤表”等小病小痛,要想治好“气虚凝滞”“心脉痹阻”等内在顽疾,还需以“刀刃向内”“刮骨疗毒”的决心,在作风建设上深化“自我革命”。
要祛除“官僚气”,真为民。把人民群众的呼声、市场主体的需求作为第一信号,秉持“便民利企”的原则、讲求“马上就办”的速度、树牢“办就办好”的标准,真正从内心尊重企业、尊重市场主体、尊重基层群众,助企业降成本、提质率,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要摒弃“花架子”,重实干。坚决抵制“干过了、不担责”的“虚风”和把表态、会议、汇报当落实的“虚功”。学会“俯身倾听”“一线调研”和“深入思考”,敢于直面问题、善于破解新题、能够解决难题,把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和实干导向贯穿于服务发展大局中。
缺“啥”补“啥”,用“啥”学“啥”。优化营商环境“难”,难在党性不强、难在能力欠缺、难在作风不硬。只要我们对那些“等米下锅”“盼水浇苗”的市场主体,多一点贴心服务、多一份暖心支持,努力把功夫下足、把问题找准、把短板补上,交出一份更加优异的“营商环境”答卷,就一定不会太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