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金培满
“不用来回跑就能把孩子的证明办好,实在是太感谢了!”昨日,家住固始县郭陆滩镇前楼村的脱贫户吴元清高兴地说。吴元清小儿子在外省就读,出具脱贫户证明就可享受减免学杂费政策,可吴元清却不知道该如何办理。村干部杨国金走访到其家中,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该镇经济发展办公室,第一时间办理好证明,并寄到了吴元清儿子手里。这只是郭陆滩镇“走千家访万户”专项活动的一个缩影。
为推动“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走深走实,今年以来,郭陆滩镇积极开展党员干部“走千家访万户”专项活动,通过走访发现问题、听取意见建议,宣传政策、化解矛盾,以实际行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用心听民意
该镇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走访活动的出发点,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走访网络,做到走访对象全覆盖,问题搜集全覆盖。
筑牢“防贫堤”。该镇坚持“党政主职带头走、班子成员全面走、帮扶责任人重点走”,深入全镇172户监测对象户家中,详细询问每户的家庭基本情况,了解住房、饮水、教育、就业等方面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掌握生产生活方面的诉求,记录民情日记。坚持问题导向,及时研究解决措施,补齐短板弱项,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夯实乡村振兴的基石。
织密“保障网”。该镇结合县行业部门提供的预警数据,对所有脱贫户、低保户、大病户、突发严重事故户等重点人员逐户走访,核实家庭情况,分析研判返贫致贫风险,并根据返贫致贫风险制订针对性帮扶计划,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搭好“连心桥”。该镇坚持党员干部走出去、沉下去,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通过拉家常的方式,详细了解信访户的生产生活状况,全面推行“13710”工作制度,按照相关程序限时办理,力求案结事了、逐一销号。
用情办实事
该镇把群众关心的民生需求作为走访活动的落脚点,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更完备、群众生活更有保障、公共服务更加便利。
补齐基础短板增福祉。该镇在充分听取群众诉求的基础上,主动与行业部门对接,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为青峰村、太平村共6口大塘申报清淤、整修项目,解决了青峰、太平、周岗等7个村18000多亩农田的灌溉难题。太平村的种粮大户丁志发激动地说:“修塘如修仓,积水如积粮。田里有苗,塘里有水,俺们老百姓心里才不慌啊!”
守住安全底线保稳定。该镇针对走访过程中发现暑期留守儿童较多缺乏看管问题,投入6.6万元,高标准设计、制作防溺亡警示牌600套,并配备救生设备,以备不时之需,并在危险系数较高的水域设置了防护栏、禁止游泳戏水标识。截至目前,已设置高标准护栏1700余米。同时,实行“镇村户”三级联动机制,加强联防联巡,对重点水域进行全天候值守看管,从源头阻断溺水事故的发生,切实构筑安全防护防线。
提升公共服务惠民生。该镇整合资源高标准打造了农村书屋、“书画之乡”展览培训馆、非物质文化传习所、乡史馆等馆舍。通过拓展服务途径,开展技能培训、家庭讲座等活动,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把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加油站”,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
用力强宣传
该镇把扩大宣传面、提高参与度作为走访活动的着力点,创新活动载体,把宣传工作做到群众的心窝里,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信得过,自觉将宣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生动实践。
唱响“主旋律”。大力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级党政的决策部署,依托“饺子宴”“乡村夜话”等活动,集中宣讲家乡发展的新变化、新成效,增强发展信心、凝聚发展合力,营造感党恩、淳民风、爱家乡的社会正能量氛围。
弹好“交响乐”。该镇把入户走访与人居环境、疫情防控、平安建设、乡风文明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宣传,实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通过发放宣传彩页等方式,调动全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身边鲜活的例子,向群众宣传防电信诈骗、防溺水等平安建设知识;讲解常态化疫情防控注意事项,鼓励群众践行移风易俗,营造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
谱好“发展曲”。该镇强化宣传引导,鼓励脱贫户、监测户克服“等、靠、要”思想,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谋事创业、主动致富意识。同时,引导广大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作为,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助力家乡建设发展。
“创造在基层,办法在群众。只有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深入群众问需于民,才能解民困、纾民忧、暖民心。我们将持续开展大走访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涵、创新组织形式,通过面对面交流、心贴心沟通、实打实服务,切实提高为民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意度。”固始县委副书记、郭陆滩镇党委书记郭立场说。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