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小平
(接上期)
八几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到正阳县表哥家走亲戚,看到一本沈凡写的一部十几万字的儿童文学读物,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就出书了,是很令人羡慕,特别是让文学青年更加佩服的大事。
中篇童话《没有生日的孩子》在河南少儿出版社出版,1987年荣获“河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三等奖”。此大奖由河南省第二届儿童文学评奖委员会颁发,含金量相当高。
儿童文学看似简单,实则不然。首先要有童心,要与孩子们交朋友。沈凡心地善良,做事儿细腻,不管是髫龄少年还是青年小伙儿,抑或耄耋老人,他总是童心萦怀,常持“思无邪”,与人为善,体恤弱者、帮贫扶困。
再谈谈沈凡的戏剧创作。
他的社会兼职是1989年由河南省戏研所聘任为河南省戏剧创作特邀研究员,2000年任河南省剧协理事。我最先拜读过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和陈炼石老师合写的多场喜剧《三花闹嫁》。当时信阳行署准备精心打造,在鸡公山拍成戏剧电影。三花中的主角,是河南省著名艺术家谷秀荣,剧情起伏跌宕,唱词朗朗上口,因多种原因电影搁浅,但此剧曾赴省会演出,剧本在省级刊物发表。
我拜读过沈凡写的《小院奇事》独幕现代戏,好像发表在《豫苑》上。当时我还是一名高中生,一口气读完沈伯写的剧本。那时的农村有蚊子叮咬,他写的戏,戏剧唱词十分顺口,像读诗歌,很愉快,看完已是月上中天,我身上被蚊子咬了几个疙瘩也浑然不觉,一油灯油燃了个精光。豫南农村不通电,用的是马灯、罩子灯,灯光如豆,玻璃罩上面直冒黑烟,第二天,鼻孔全是黑的,拧鼻涕黏糊糊黑油油的。沈凡、陈炼石和家父三人是点燃我文学欲望的三位启蒙老师,每想至此,感想良多。我如今年近花甲,叹时光荏苒,如今沈伯也俨然和蔼一老翁,陈炼石先生和家父均先后驾鹤西去,庆幸的是沈伯尚能“用饭佐酒”,才思敏捷,八秩刚过,仍笔耕不辍。
下面我想再说说沈凡的影视创作。
六集电视专题片《丰碑》主笔撰稿,1991年在中央电视七台播出。
电影《罪爱》2010年由海南影业公司拍摄(合作)。
电影《一个和七个》海南鸡公山影视公司摄制,拍片时间初定于2022年待疫情解除之后。沈凡年近八十岁创作的电影力作《一个和七个》,是著名影视演员陈姗姗(该片出品人)请他主笔创作的。陈姗姗在文艺圈识人无数,能选中沈凡担纲,充分说明了他对沈凡的信任和与沈凡深厚的友情。此剧本的创作,历经四年、八易其稿,因疫情原因暂未拍,值得关注期待。
长篇报告文学《以校为家》,1963年6月在《文汇报》头版发表,沈凡时年二十二岁。
这些年来,他涉猎广泛,民间文学创作、戏剧、影视创作,他都积极去做,说他是作家,他名不虚传,说他是养生专家,他也能正冠厅堂、堂而皇之。他出版过20多万字的保健书,潜心研究养生保健三十余年,电视台记者采访他,录了视频,许多公司、老干部局都请他去讲保健。如今他年届耄耋,仍精神矍铄,得益于他的保健法。
现如今,沈凡家居城中村,小楼一幢、小院儿70平方米,三十年的桂花树,树冠直径达数米,有风和日丽,端藤椅于阳台,沏一杯正宗毛尖茶,读一本好书,听枝头鸟儿啁啾,闻清风送来花香,沐浴金光、神清气爽,无喧闹,有恬静。时有快递送一包出版社发来的散发墨香的新作,遂邀好友分享喜悦。鸿儒满座,蓬荜生辉,几碟小菜、两瓶老酒、评书论字、胡侃神聊。友人走,微醺酣睡,一觉醒来、夕阳正红。无大富大贵之喜,有体健神旺之乐,惬矣!足矣!欣逢盛世,家和人和,感恩党,感恩祖国,这就是沈凡晚年生活的状态,令人羡慕。
在我眼里,沈凡是平易近人的谦谦老者,如果说报晓峰巍峨于豫南,沈凡也应是文化界的峰峦,他同样是老百姓中平平淡淡也食人间烟火中的一位。这就是我心中的一个真实而又平凡且又不平凡的沈凡。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