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亚云 实习生 高鑫钰
自东方红大道向西而行,近西关桥处的民生银行大厦东侧便是周公台胡同的入口所在。这条胡同虽短短数百米,却承古载今,内涵丰厚。昨日,记者步入位于浉河区老城街道东方红社区的周公台胡同,探访先贤周公之名,且听而今幸福新声。
据《信阳市浉河区老城街道志》记载,周公台胡同原长280米,宽3米。《重修信阳县志》记载为“真武台胡同”,1966年改名为新公台胡同,1982年7月更名周公台胡同至今。胡同今长360米,宽7米,南起东方红大道,北至居民区。过去附近曾有周公祖师庙,又因基础较高,故称台,周公台胡同因此得名。
提起周公,或许大家并不陌生。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曹操《短歌行》一诗中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们日常所言“周公解梦”“周公之礼”等莫不与之有关。但若详论周公何许人也?或许很多人说不清、道不明。正如胡同深处曾供奉的周公祖师庙一般,随着岁月的涤荡,已经难觅踪迹,而周公也随着历史的推移,变成一个遥远而模糊的存在。
周公,姬姓,名旦,也称叔旦。他是周朝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在《史记·鲁周公世家》开篇,司马迁言“旦为子孝,笃仁”,即“姬旦做儿子很孝顺,做人非常仁爱仁厚”。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斯人远去,贤德长存。在周公台胡同,历史的遗存仍然有迹可循。今年85岁高龄的芦连中老人是周公台胡同的老居民了。芦连中家中的房屋位于胡同深处,一家两代人在此居住的时间已逾百年。“在我们小时候,周公祖师庙就在这里,大概就在咱站的这个位置。之前,这东边还有老城墙根儿,现在都建了楼房,老城墙已经见不到了。”芦连中的话语中,带着回忆,也透着惋惜。
伴着芦连中缓慢的步伐,深入胡同深处,胡同古韵与新貌交替错落,让人恍觉时空交错。青砖墙、红瓦房藏于胡同中,不深入探访,不得相见。它们建成年代不详,但墙体上散落生长的蕨类植物已郁郁葱葱,颇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山野之趣。青绿不语,细数年轮。青砖墙、红瓦房同样成为城市更新建设的“见证人”。
自胡同深处步入主干道,又是另一番繁华的都市街景。胡同两侧高楼比肩、商铺林立。浅巷螺蛳粉、老西关肥肠鸡等特色餐饮店吸引不少市民前来寻味。茶艺空间、书法室、美术室为胡同增添一份宁静。“整个周公台胡同两侧其实是一个开放的小区,小区是2013年建成的,名为申城花园。现在周边环境越来越好,可不是住在花园里嘛!”在胡同口,74岁的刘金玉老人眼中含笑,幸福心声不言自明。
周公台胡同>>>
周公台胡同位于浉河区老城街道东方红社区,道路全长360米,宽7米,过去附近有周公祖师庙,因地基较高,故称台,胡同因此得名。2006年,周公台经改造建成了商住区,现有7栋居民楼,商户30余户。随着全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如今的周公台胡同面貌一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后语:自2021年12月7日,该系列报道首篇推出至今,历时7月有余。从皑皑白雪到夏日炎炎,在季节轮回中,记者深入30个饱含历史意义与现代风范的胡同,讲述胡同故事、记录胡同文化、展示胡同变迁;以用力、用心、用情的全方位报道留存城市记忆,助力“美好生活”。至此,“美好生活看信阳·胡同故事”系列报道画上句号,但深深浅浅的胡同仍讲述着深沉动情的故事,等待更多人去发现、倾听和记录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