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豫风楚韵看信阳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通讯员 方 伟

52年前,新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一飞冲天,进入太空。而与之同游太空的,还有一首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乐曲《东方红》。

当悦耳的《东方红》从太空传来,无数中国人热泪盈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这天籁之音,竟是发自一组曾深埋于地下两千余年的青铜编钟。

那么,这套编钟是在哪儿出土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文物里的美好信阳”公众考古活动为您揭晓。

“1957年,城阳城附近小刘庄的群众抗旱打井时,意外发现了‘一号墓’,举世震惊。就是在这里,出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完整的青铜编钟。”城阳城址管委会副主任刘勇如数家珍,“1970年,这套编钟演奏的《东方红》乐曲随‘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把中国的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融为一体,堪为佳话。”

城阳城,位于平桥区长台关境内,为楚武王破申时所筑,是楚国的军事重镇。战国末年,城阳城曾经是楚顷襄王的临时国都,改称楚王城。

城阳城是中国现存的6座楚王城中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一座,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五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城阳城有近千座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墓,目前以保护为主,只发掘了12座,已出土文物3000多件,曾创下了我国考古史上的6个中国之最。

城阳城遗址博物馆是全国第一家以楚文化为主要展示内容的遗址类专题博物馆。那里展出的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无言诉说着信阳厚重的历史。

“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一套铜具大小有12件,有铜奔、铜锯,还有铜削刀、加刻刀。墓中发现的毛笔,推翻了秦代蒙恬造笔的说法。墓中陪葬的两个木俑没倒,证明了信阳此后没有发生过五级以上的地震。”城阳城遗址博物馆馆长王兴山绘声绘色的讲解引人入胜。

进可攻中原,退可守三关。两千多年来,城阳城下战事纷纭、血火交融,既是南北交战的中心,也是南北文化的交汇地、融合地。

一座城阳城,半部信阳史。城阳城,奠定了当今信阳的城市之根。豫风楚韵,已成为信阳的文化标签……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