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新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网通胡同:感恩新时代 奋进新生活


□本报记者 杨长喜 实习生 高鑫钰

城市的变迁总是日新月异,一些非主干道,可能会随着这种变迁而消失。但网通胡同没有,这条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胡同,在闹市中陪伴着城市变迁,见证着这个时代的美好。

网通胡同,看名字应该跟网通公司有关系。不过,从胡同最西端的五星街开始,一直到东端的浉河南路,除了有人是网通公司的用户之外,哪怕是一家网通营业厅都没有。那么,这个位于浉河区湖东街道五星社区九组的胡同是怎么跟网通挂上钩的呢?

“这是一种感谢的叫法。”五星社区副主任周广超揭开了这个谜底。他介绍,以前这条小胡同是没有名字的。上世纪90年代,网通公司出资将这条胡同修成了水泥路。为了感谢网通公司所做的贡献,当地人便把这条胡同叫作“网通胡同”。

从浉河南路与五星街交叉口往南走100米左右,就到网通胡同了。平坦的沥青路,路边的裁缝店,门上挂着的“有房出租”的牌子,都无言地书写着这座城中村的身份。继续东行,右手边,经典花园小区北门便在这里。开盘时,这里创下了信阳当时楼盘房价的新纪录。继续东行,巷子似乎已经到头,但绕过一道弯,一切变得柳暗花明:映入眼帘的浉河公园步行桥,彰显着这座城市的人情味儿。

在网通胡同,有家可以说是胡同地标、知名度很高的诊所,它就是潘湾诊所。从五星街方向进入胡同不到100米,便是潘湾诊所所在。每天,诊所医生喻家红都要在这里坐诊。因为治病效果较好,多年来潘湾诊所在信阳市民中挣下了很大的名气。许多患病的市民,尤其是孩子都到这里看病。喻家红说,他成为一名医生,要感谢毛主席。上世纪60年代,毛主席提出,要将医疗重心放在农村。年轻的他就立下志向,要成为一名医生,守护乡亲们的健康。经过几年的学习,20岁的喻家红成了一名赤脚医生。最初,潘湾诊所在彩虹桥边。2003年,因为天伦广场的建设,诊所搬到了现在的位置。诊所位置虽然换了,但名字没换,渐渐地,大家也就把网通胡同潘湾诊所这里叫成了潘湾。因一诊所而改变地名,放眼周边,这样的待遇也是没谁了。“感谢乡亲们对我的信任!”喻家红说。

潘湾诊所对面,李运凤阿姨是远近闻名的热心人。在邻居印象中,李运凤就是这条路的义务保洁员和管理员。每当道路上有纸屑、空瓶等,她看见了,总要清理掉。2018年,胡同铺上了柏油路。但施工后,雨水井盖被堵住了,看到要下雨,她就用工具将井盖处的沥青清理掉,疏通管道。有一次邻居看见了,就开玩笑地问她:“你戒指掉下水道了?”后来每次下雨,她都要将下水道口附近的杂物清理掉,也总有人开“戒指掉了”的玩笑。不过这两年,她再也没疏通过下水道了。在窨井盖整治行动中,胡同里的几个井盖都换成了新的,无论是施工质量还是井盖质量,都没得说。“感谢政府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她感激地说。

胡同如今的美颜,得益于2018年的“定妆”。据周广超介绍,2018年,网通胡同提质改造被浉河区列入一创一建“十件实事”,先后投资30余万元对胡同进行了整治提升,全面实现了背街小巷墙白、地净、灯明的标准。同时,为了在小巷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胡同里还设置了各类创文版面和公益广告,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居民的文明意识。

网通胡同>>>

网通胡同位于浉河区湖东街道五星社区,西接五星街,东连浉河南路,有近百年历史。因1990年网通公司造福百姓修建了一条水泥路而得名网通胡同。胡同全长160余米,由一条主胡同及一条分巷组成。2018年,五星社区将胡同内的管网、路面、墙面进行改造,同步进行亮化、绿化提升,达到“路平、墙白、地净、灯明”的标准,使整个胡同面貌焕然一新。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