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时秀敏 通讯员 方 伟
“考古是什么”“考古为了什么”……公众考古活动,为您揭开了考古的神秘面纱。
“淮河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淮河文明。沿着淮河,做公众看得懂、摸得着的考古,正是这次活动的目的所在。”昨日,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牛长立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活动开展顺利,可以说很有收获!”
“美好生活看信阳”公众考古活动第三站,就来到了位于淮河岸边的平桥区甘岸街道杨庄村台子湖。
“这是一块历史悠久的土地。甘岸原名甘露岸,历史上是淮河古渡口,岸边有一香火兴盛的甘露寺。两岸土地肥沃,环境宜居,人们便称之为甘岸,寓意甘美之地。”市社科联原副主席刘向阳打开了话匣子,“台子湖的来历同样大有讲究。台子湖原名太子湖,因西周末年申侯在甘岸樊荆山建太子城得名。”
在台子湖遗址断面,似乎随处可觅秦砖汉瓦。大家兴致盎然地在现场捡拾文物标本,请专家解疑释惑,忙得不亦乐乎。
“这是红陶,叫陶纺轮,古人纺线用的,应该有6000多年历史,是仰韶文化时期的典型器物,也是台子湖遗址最早的器物标本。”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专家刘开国为大家一一点评捡到的文物标本。
黑泥陶片上的纹饰、灰陶片上的弦纹、鬲口沿上的粗绳纹……似乎每一个标本、每一处细节,都在述说着悠悠往事,代表着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让人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愈加敬畏、愈发热爱。
当天,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向杨庄村授予了“台子湖文物考古研学基地”的牌子。
“我们将带领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参与公众考古活动,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文物活起来,让我们甘岸台子湖悠久的历史传统家喻户晓、馨香远播。”甘岸街道团工委书记方东君感触良多。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