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下坟扒,见证番国历史


□本报记者 时秀敏 通讯员 方 伟

在信阳博物馆,馆藏显著位置鼎立着一尊青铜器,沉稳厚重,大气完美,铭文清晰,熠熠生辉。

那么,它是哪年从哪里出土的呢?有着怎样的价值?

“文物里的美好信阳”公众考古活动带您走进下坟扒。

时间回溯到1979年3月,浉河区吴家店镇(原信阳县吴家店乡)下坟扒村刘富忠的院子里,出土了春秋早期铭文“番昶伯”铜鼎2件、铜盘1件、铜匜1件。

“这两件青铜鼎,价值连城,它揭开了深封的番国历史。在文献当中没有对番国的记载,3000多年前的殷墟甲骨文中,也没有对番国历史的记载。这两件番国的青铜鼎,却有明确的铭文,让我们知道番国曾经在历史上的客观存在。最初在咱们平桥生活,后来,迁徙到固始。”信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特聘专家刘开国如数家珍。

当年,刘开国参与了文物挖掘。忆及当时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刘富忠通过公安部门,把两个铜鼎送到我们文管办,领导就派我和另外两名同志一块儿到刘富忠的家。请他指认,我们发现,在出土铜鼎的地方仍然还有活土,就断定它是一个墓葬。我们继续发掘,发现了铜盘,铜盘里面放了一个铜匜,还有砾石和铜削。”

43年过去了,岁月早已在刘富忠老人的脸上刻满了皱纹。然而,当看到信阳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牛长立带来的一张张老照片时、见到当年并肩战斗过的考古专家时,他立马来了精神,似乎一下子又回到了当年。

拿出仅有的粮食和新婚的被子热情招待,43年后,刘富忠夫妇的善良仍然温暖着刘开国。而对于为啥第一时间把文物献给国家,刘富忠老人只有一句话:“这是国家的,咱必须交给国家。”

多么朴实的话语,多么真挚的情感!

一个善举成就了一件文物的面世,一件文物揭开了一段深封的历史。

下坟扒,番国历史的见证,也见证了人民群众支持文物考古事业的伟大力量……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