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概况
随州位于湖北省北部,闻名于世的编钟出土于此,也是华夏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地;随州地处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地带,东承武汉,西接襄阳,北临信阳,南达荆州,居“荆豫要冲”,扼“汉襄咽喉”,为“鄂北重镇”,是湖北省对外开放的“北大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由东向西的重要接力站和中转站,国务院于2000年6月25日批准设立的地级市。下辖一市一区一县:广水市、曾都区、随县,全市版图面积9636平方公里,截止2021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01.56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16.36万人,城镇化率57.73%,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随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就诞生在这里,他创耕耘、植五谷、尝百草、兴贸易,开创了中华民族的农耕文明。城西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编钟震惊世界,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随州曾是隋文帝杨坚封地,隋朝因随州而命名;随州山川秀丽,大洪山、桐柏山、中华山、徐家河、封江等风景名胜旅游区享誉省内外。唐代大诗人李白曾以“彼美汉东国,川藏明月辉”的不朽诗篇赞美随州。
被誉为“楚北天空第一峰”的大洪山,集各类风景名胜之精华,峰峻、山秀、林幽、洞奇、泉醇、湖美,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封江、徐家河水库岸柳依依,百岛竞秀、渔舟游弋,有“水上公园”之盛名;平靖、黄土、武胜三大古关雄踞险地,突兀而立,气势非凡。处处佳境引人入胜。
随州物产丰富,是全国优质大米、优质小麦、优质棉、商品牛基地。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40多种,其中黄金、铁、磷矿石、大理石、重晶石、钾长石等18种资源已经开发使用;特产众多,茶叶、香菇、银杏、蜜枣等产品驰名海内外。
随州是古老年轻之城、区位优越之城、宜居宜游之城、特色鲜明之城、创新创业之城。
随州的荣誉: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中国专用汽车之都、中国楹联文化城市、全国十佳魅力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国家首批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出口专用车产业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专用汽车区域品牌建设示范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风机名城、中国兰花之乡、中国香菇之乡、中国银杏之乡、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摘于随州市人民政府网)
信阳概况
信阳,古称义阳、申州,河南省辖地级市,位于中国华中地区,河南省南部、淮河上游地区。全市总面积1.89万平方千米,辖2个区、8个县。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1年,信阳市常住人口为61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1.14%。2021年,信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64.96亿元。
信阳地处东经113°45″—115°55″、北纬30°23″—32°27″之间,是中国南北地理、气候过渡带和豫楚文化融合区。地势南高北低,是岗川相间、形态多样的阶梯地貌;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季风气候明显。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核心区域,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信阳为中国连续十年入榜的宜居城市,享有永久宜居城市荣誉称号。
信阳是中部地区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为三省通衢,是江淮河汉之间的战略要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豫风楚韵”;信阳是孙叔敖、春申君、司马光、郑成功等历史名人的故乡,孔子周游列国的终点;信阳所产的信阳毛尖闻名遐迩,因此又被誉为山水茶都、“中国毛尖之都”。
信阳市先后荣获中国十佳宜居城市(2009—2018连续10年入选,2019年中国十佳宜居城市排行榜,信阳为中国连续十年入榜宜居城市,享有永久宜居城市荣誉称号,不再排名)、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10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市、厕所革命优秀城市奖、2017年中国最安全城市、2017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国家森林城市、2019中国城市绿色竞争力等荣誉称号。
2020年8月,被评为河南省2019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
2020年11月,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2020年12月25日,被国家卫生健康委等授予“无偿献血先进省(市)奖”。
2021年6月,入选2021年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名单。
2022年2月8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镇复审结果,信阳市通过复审被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
2022年2月,荣获国家卫生城市(区)称号。
2022年3月,入选“2022中国活力城市百强榜”,排名第100名。
(摘于百度百科)
历史上的信阳与随州
信阳与随州地缘相近、人文相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相互联姻,不管史学界对古代曾国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还是随国(今湖北随县)如何阐释,均掩盖不了两地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曾国与西阳
1979年版《辞海》综前人研究之成果,集学术界诸家探讨之基本观点,释曰:古曾国“一作缯、鄫,在今河南方城一带。西周末年追随申、犬戎攻杀周幽王,灭亡西周。战国初期尚存,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阳)。”关于曾参与申侯灭西周的历史,《史记·周本纪》记载:“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著名学者杨宽、钱林书先生在1980年第3期《复旦学报》发表《曾国之谜试探》,文章说“根据楚王熊章(前488—432在位)钟铭文,战国初期曾国国都当在今河南光山西南的西阳。”针对1978年3月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墓的曾侯乙墓,出土大量青铜礼器、编钟,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终”“曾侯乙作持”等铭文。杨宽、钱林书两先生说:“战国初期曾的国都在西阳而不在随。”“楚惠王(熊章)得到来自西阳的讣告,因而为曾侯乙制作宗庙用的编钟等礼器,送到西阳进行祭奠。可知曾侯的宗庙在西阳,当时曾的国都也必在西阳。”
史学界老前辈刘节先生1958年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古史考存·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中说“自东周中叶以迄战国晚期,曾人之足迹北起郑郊,南及光州;西起南阳,东抵睢州”。对于具体曾国之地望,刘节先生认为西阳为曾国国邑。刘节先生说“曾伯平淮夷而南行,故所谓繁汤者,其地在楚。因处其族人于此,由是稍南移,乃邑于西阳。”
何光岳先生在《夏源流史》中说“曾国的迁移,当在春秋早期。那时楚国强盛,向淮汉扩展势力,灭申、吕、应、霍。曾才向东南迁至光山之西阳。”不过何光岳先生又游离不定地说:“今光山县西南的罗山县西南六十里有曾家店,或系曾国所都的西阳。”“西阳在今罗山县西南曾家店”。关于曾侯乙墓出现在随县附近,何光岳先生说“想必由西阳又南迁至随地。这可能因随被楚灭后,楚以随地与地处楚国边陲的曾国西阳相换,或曾国国境向西楔入随国境内”。
关于随县曾侯乙墓之解释,学术界还有认为曾灭随,据其国土。还有认为随灭曾,又迁都于曾国西阳,并称曾。但没有不认为曾建都光山西阳的。总之,学者们的一个基本看法是:西阳,是曾国建都之邑。
曾国与黄国
1966年7月7日,湖北省修建郑家河水库中干渠时,在京山县宋河区坪坝公社苏家垅工段,发现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铜器。京山发现的二件铜鬲,口沿上铸出“佳黄□□用吉金作鬲”的铭文。《左传》庄公十九年:“遂伐黄”。杜预注:“黄,贏姓国,今弋阳县。”江永《春秋地理考实》卷一:“按,《一统志》古黄国,在河南光州定城废县西十二里。”光州就是现在河南省潢川县。《左传》僖公十一年:“黄人不归楚贡。冬,楚人伐黄。”又《春秋》僖公十二年:“夏,楚人灭黄。”鬲上的“黄”就是黄国,今河南潢川县。
传世的《曾侯簠》曰:“叔姬作黄邦,曾侯作叔姬邛妳媵器。”可见,春秋时期的曾国与黄国、江国互通婚姻。京山这次发现的九十七件铜器,其中有六件有曾国铭文与二件有黄国铭文的铜器共存的情况,说明了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曾国与黄国就已经有了密切的关系。
刘节在《寿县所出楚器考释》一文中,根据寿县出土的《曾姬无卹壶》、传世的《曾侯簠》以及《曾侯钟》,认为除山东峄县与河南柘城县北的两个曾国之外,在汝阳与南郡之间还有一个姬姓的曾国,它与江汉的江、黄、楚互通婚姻,与楚的关系尤深。
曾国的历史贡献
曾是一个古老的国家,自夏代封国到战国中末期约存在1800年。在这漫长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古代中国,在华夏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对中华民族5000年文明传承、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过卓越的贡献,为中国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促进了民族融合。西周初期,中国南方地僻荒芜,虽然物产丰富,被誉为天下之富。但仍是蛮夷之地。南蛮淮夷,常常举兵进犯中原。光山古曾国的建立,是西周王朝经营南方大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周王朝对江汉地区的有效控制,这一举措对于巩固西周早期的政治版图具有重要意义。
促进了文化交流。曾人自春秋初年南迁淮汉,建立淮西曾国。曾国的大工尹季怡,是周惠王姬阆的专管兵戈制造官,是曾国的公族,先辈是“缯穆侯”。1979年,随州城郊季氏梁一座春秋墓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季怠戈》,铭文为:“周王孙季怠孔臧元武元用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工)尹季怠之用。”可见周惠王时曾人已经掌握了高温液体还原法的生铁冶铸技术,能锻打出用于剑身的高碳钢;青铜器的制作普遍使用熔铸、焊接、失蜡法和金银嵌错工艺,产生了在铜器表面涂金、鎏金和刻纹工艺,器型轻薄灵巧,花纹细致繁复,具有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水平。西周初,曾人已经能生产铅钡琉璃。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漆器以木为胎,有黑、红、黄、蓝、紫、白等10多种颜色的漆,在器物上绘出各种光泽美丽的花纹,并发明了催干剂。有了结构和花纹都较复杂的织锦以及手工针编织物。曾人南迁光山,不仅将这些先进文化带入光山,将黄河流域的古中华文明、礼俗、文字、诗歌,经过光山传入江南,还将曾国人在音乐、雕塑、绘画、书法、工艺美术等方面的成就,带到淮南地域,从而在江淮铸造了各式各样春秋时期的兵器、青铜器,制造出独有的乐器,绘制了白虎图和二十八宿天文图,创造了令国内外艺术界为之震惊的成就。
促进了商贸往来。楚第十五任王芈熊徇二年,古人们发现大别山区有铜矿。曾人利用资源丰富的铜矿,开始古铜矿采炼,制造兵器、戟、剑、车辆。曾国各级贵族的疏远宗族成员,大都在所属宗子的居邑附近,拥有一小块耕地,交易商品,在城邑内外展开;贸易活动,大都以物易物,过着比较独立的经济生活。公室都拥有各种手工业作坊,有众多的具有专门技艺的工匠,西周时期,号称为“百工”。这些作坊和工匠,都由官府管理,所谓“工商食官”。
(市史志办根据史料整理)
广水致谢信阳:“绿色通道”助返岗人员乘火车!
□邓 伟 李友霞
3月24日,广水市发出两封特殊的信。
一封信,从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致谢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对每一批到信车辆均是警车开道、全程护送,开辟‘绿色通道’,让我们倍感温暖。”“贵区的这份情谊,广水人民将永远铭记,感恩在心。”
一封信,从该市劳动就业管理局发出,写给当地外出返岗务工人员:“拜托大家在返岗途中和到达目的地后,严格遵守相关防控要求,展示好广水人民的良好素质和文明形象。”
据广水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汪维浩介绍,3月22日,信阳市浉河区主动帮助,为5批46台次运送务工人员的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助819名返岗务工人员抵达信阳火车站,乘火车前往全国各地。
“每开过去一批返岗专车,信阳方面都会派来警车开道,全程护送。”汪维浩说。
3月25日,又一批返岗专车载着461名返岗人员入豫,依旧是警车开道,依旧是全程护送。
收到感谢信后,专门负责对接广水市返岗专车的浉河区政法委常务副书记陈礼斌说:“河南湖北一家亲,湖北人在抗击疫情中的英勇表现令人敬佩,我们理应如此。”
据悉,信阳当地认可湖北健康码,广水返岗务工人员在信阳火车站,可以正常进站并乘坐前往全国各地的列车。
(原载于2020年3月26日《随州日报》)
信阳至随州(豫鄂界)高速公路开工
大河报讯(记者 李 鑫)2021年12月24日上午10时,全省交通重点项目集中开工仪式信阳市分会场在固始县洪埠乡境内固霍高速公路项目工地举行。信阳市委书记、市长蔡松涛出席活动并宣布项目开工。
信阳至随州(豫鄂界)高速公路是当日全省集中开工的16个高速公路项目之一。信阳至随州(豫鄂界)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21-2035年)》中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通道路线之一,是河南省交通运输厅“13445工程”第二批切块项目之一。
信阳至随州(豫鄂界)高速公路项目采用BOT模式建设,实施机构为信阳市交通运输局;由河南高速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作为本项目中标投资人,并依法组建河南交投信随高速公路有限公司作为项目法人,负责完成项目投融资、建设、运营、维护、移交等工作。项目建设里程8.254公里,批复概算12.19亿元。于2021年12月24日开工建设,计划2024年年底建成通车,项目建设期3年,运营期40年。项目主线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26米;全线共设置桥梁10座(全部为大桥),涵洞18道、通道6道,互通式立交1座,收费站1处,停车区1处。
项目全线位于信阳市浉河区谭家河乡境内,起点接沿大别山高速公路明港至鸡公山段谭家河枢纽互通预留接点,路线南行跨越谭家河、省道213,在信阳市谭家河乡平靖关附近到达项目终点,顺接同期建设湖北省随州至信阳高速公路。
项目的建设,对于打通大别山革命老区对外联络通道,推进“一核一副四轴四区”建设,推进区域协作实现鄂豫皖三省交通一体化,加强中原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联系,满足信阳、随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引发的交通需求,巩固大别山脱贫攻坚胜利成果,促进省际交通建设,缓解京港澳交通压力,带动大别山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原载于2021年12月25日《大河报》)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张庭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