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商城县:循环农业助力“绿色崛起”


□吴文狄

6月27日,在商城县河凤桥乡栏杆桥村碧水蓝天种养专业合作社的“稻鸭共作”示范基地,满眼是成片的绿油油的秧苗,一群鸭子欢快地在稻田里自由穿行、嬉戏、觅食。不远处,十余名社员在补插晚稻,田间地头一派繁忙而祥和的景象。

“秧苗插到田里一周后,按照一亩田20只鸭的数量,开始投放7-10日龄的雏鸭,这种种养模式既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残留,还能实现鸭促稻长、稻促鸭肥的良性生态循环。”说起“稻鸭共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合作社负责人李英军有说不完的话,该模式用围网将鸭子圈养在稻田里,让鸭子与水稻全天候同生同长,充分利用鸭子的野性和杂食性,完成为稻田治虫、除草、施肥、中耕等“职责”,从而有效改良土壤结构、提升作物品质、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耕地质量和绿色种养产业双提升。

据了解,该合作社今年“稻鸭共作”面积达1060亩,投放鸭苗2万余只,预计优质的鸭田稻产量可达50万公斤,种养综合产值400多万元,计划明年再扩大200亩。

商城县是生态农业大县,水稻作为该县种植历史最久、覆盖面最广的优势产业,常年种植面积50万亩以上,产量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70%以上。“‘鸭稻共作’绿色循环农业模式是我县积极发展新兴农业、加速绿色崛起的缩影。”商城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县坚持绿色兴农、科技兴农、品牌兴农战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主体,通过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大力推广稻鸭、稻虾、稻鳅、稻鳖、稻鱼等各种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了“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的种养循环体系,打通了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绿色崛起之路。目前,该县共有立体综合种养农田10万余亩,年产值达3.5亿元,亩均增收2000元以上。

“下一步,我县将紧扣‘绿色生态可循环’定位,积极探索农民增收新路径、服务‘三农’新模式,大力发展生态种植、生态旅游,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农旅融合发展,促进群众增收致富。”商城县副县长甘尚昆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