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邹 乐
大别巍巍,江淮浩荡。钟灵毓秀,红城蔚然。
在新县英雄山上,八面红旗构成的“红旗飘飘”雕塑令人印象深刻,象征着从鄂豫皖苏区走出的八支红军队伍。从1921年到1949年,鄂豫皖苏区在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奇迹,铸就了彪炳史册的大别山精神。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首站就来到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走村入户,为新时代老区发展把脉定向、擘画蓝图,留下了殷殷嘱托:“要把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好,让老区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如同一粒种子扎根沃土,一座灯塔照亮前路,两年多来,信阳老区人民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这片红色热土正迸发出蓬勃的发展活力,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大别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在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内,一把红二十五军用过的撇把枪、一个刘名榜用过的铜水壶、一张中办鄂东北道委印发的捷报……1130件红色文物向来人诉说着那永垂不朽的誓言。
“在漫长而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革命先辈的战斗足迹……”讲解员黄洪鑫向参观者讲述着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长期的革命斗争为新县留下了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旧址、鄂豫皖省工农民主政府旧址、许世友将军故居等365处革命历史遗址、遗迹和纪念地。近年来,新县注重红色资源保护与利用,加快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的改造提升步伐。与此同时,推动旅游与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错落有致的豫南民居,独具特色的创客小店,静谧悠长的青石小径,香味四溢的农家小菜……循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前来新县田铺大塆的游客一拨又一拨。这里不搞大拆大建,依托自然禀赋,修旧如旧,形成了农家乐餐饮、特色民宿、休闲旅游、观光体验等多种业态,走出了一条文旅农“三位一体”、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乡村振兴路。
门前有竹、门头挂匾、院里设茶,虽是农家民宿,“老家寒舍”淳朴中透着高雅。走进堂屋,一切如习近平总书记来时的陈设。“一共6间房,平时入住率在60%以上。每逢假期都要提前预订,现在每年纯收入10万多元。”小院主人韩光莹眼中有光,“留在老家,守着田园,还能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
近几年,田铺大塆民宿产业快速发展,如今已有各种民宿21家,民宿经济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村口的“良栖小院”民宿就是由71岁的韩建光与其65岁的老伴万振荣打造、运营起来的。良好的环境加上老两口的热情服务,开业后民宿客人络绎不绝。
“吃”“住”是旅游产业的两项重要元素。在发展民宿产业的同时,田铺大塆农家乐也得到了井喷式发展,建成豫风楚韵农家乐10多家,仅2021年9月以来就新增了4家。
田铺大塆第一家农家乐“春临农家”经常爆满,节假日和周末更是如此。“去年‘十一’,我从中午11点开始炒菜,一直到下午4点,手都没有离开过锅铲。”老板兼厨师的许秀青一家现在年收入在30万元左右,还在城里买了房子。“要说小康,我觉得我们家早就奔小康啦!”许秀青对自家的日子满意得不得了。
“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犹在耳畔,老区信阳正沿着总书记指引的道路,坚定不移往前走。一批大别山村庄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开始在红色文化、绿色资源、古色村落上做足文章,美丽乡村越来越多。
如今,无论是“梦里老家”新县西河村,还是昔日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罗山县何家冲村,都已成为一道道载满乡愁的风景。统计显示,目前信阳市已获国家、省、市级美丽乡村等荣誉称号近1900个。
乡村美了,回村创业的人多了,年轻人回来了,外地人也来投资经营了,村民的收入也翻了几番。截至2021年年底,我市农民工返乡创业累计20多万人,创办各类经营主体10多万个,带动就业100多万人,涉及乡村旅游、山林综合开发、电子商务、种植养殖等多个领域。
老区不老,希望无限。老区信阳牢记嘱托、践行嘱托,坚持生态优先,立足自然禀赋和文化特色,推动“红绿”融合发展,不断擦亮“美好生活看信阳”品牌,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力前行。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