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潢川县号称“小苏州”由来考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记录报道信阳苏州对口合作工作进程,宣传展示两地合作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故事,助推塑造“美好生活看信阳”城市品牌,本报从今日起开设《信阳苏州牵手 共筑美好生活》《信阳人在苏州》《苏州人在信阳》等专栏。敬请关注。

□陈国太

潢川县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位于豫东南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中心,是南下大别山区门户,辖区面积1666平方公里,总人口89万。潢川县黄帝时为光国,春秋时为黄国,战国时属楚弋阳县,曹魏时置弋阳郡,唐朝时置光州,1913年改光州称潢川。

潢川县有“小苏州”和“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称谓。潢川县之所以号称“小苏州”,考其由来,大抵有以下渊源。

潢川县是春申君黄歇故里,潢川与苏州又同为春申封地。《史记·春申君列传》载:“春申君者,楚人也,名歇,姓黄氏。”“歇至楚三月,楚顷襄王卒,太子完立,是为考烈王。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获封包括今潢川县在内的淮北12县作封地。他在潢川县今县政府驻地居住10余年后,又改封吴地(今苏州)等地。由此,潢川与苏州结下不解之缘。

黄歇同时开发了今潢川和苏州,不仅是楚弋阳县的开发者,也是环太湖流域今苏州、无锡、上海等地较早的开发者。在黄歇的治理下,弋阳县成为“鱼米之乡”。后来,他把治理楚地弋阳的经验运用到了吴地苏州等州县。《苏州志》《吴县志》记载,黄歇善于治水,主要工程有:大内北渎,四纵五横,使苏城格局既定;以土掩水筑偃埭,因此有黄埭;浚治吴淞江,活苏淞水注入海,故地名黄浦,所以有春申江、黄浦江、申城等称号。2002年至2003年,黄埭镇在裴家圩围堰一带建设湿地水景,取名春申湖。《越绝书》载:“吴东西仓,春申君所造。西仓名曰均输,东仓周一里零八步。”由此并可以推测苏吴农业生产的盛况。《越绝书》又载:“吴市者,春申君所造,阙两城以为市。”在春申君黄歇的治理下,苏州不仅农业发达,物阜民丰,仓廪充实,而且商业已经十分繁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

潢川与苏州文化的相似性。吴地原来的丧葬习俗,是封土为墩,盛行土墩墓。不挖墓坑,在墓底铺垫石块、烧石或草木灰,放置棺椁,堆土成墓。楚国最早的葬俗,则恰恰相反,挖坑深埋,地表不封土。吴楚交互影响,后来,吴越开始挖坑,楚地则开始封土,两地的墓葬文化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考古学发现的江苏丹徒北山顶墓、苏州虎丘墓等,均在土著文化特色之外,蕴含了大量的楚文化色彩。

黄歇不仅开发了吴地,也将弋阳的楚文化带到吴地,是弋地、吴地文化交流的滥觞。潢川城号称“河洛重镇,吴楚上游”。黄歇不仅开发了封地弋阳县,也将古黄国的农业生产技术、物种、民俗和文化带往苏州等地。历朝历代,苏州市范围内不少集镇都建有城隍庙,城隍神都以春申君为尊。如今,走进苏州的相城区,春申湖路、黄埭镇的春申路、黄公荡、春申湖度假酒店、酒家店铺、春申社区等纪念春申君的标志,随处可见。潢川与苏州的很多生产生活习俗十分接近。潢川是“鱼米之乡”和甲鱼、桂花原产地,潢川人擅长种植水稻、芡实、莲藕,善于养殖抓捕鱼鳖虾蟹等水产品。苏州同样是中国水产品生产大市和水产品集散中心。黄歇十分喜爱桂花,而苏州同样是桂花遍地。

城市建设特征、建筑风格以及两地民俗民风相似。潢川县(光州)城临淮河支流潢河而建,一河穿两城,是一个水上“太极城”。潢川城内湖泊众多,绿树葱茏,繁花似锦。市民房屋、官府府邸大都枕水而居,官商办事出门多行船。当地老百姓喜水,善于驾鱼鹰(鸬鹚)捕鱼。因此,潢川不仅与苏州城的建筑特征相似,潢川民居和生活习俗也与苏州部分类似。

历次南北移民运动中,苏州部分移民来自潢川县。潢川县向江南有7次大规模移民。其中太平天国运动中,苏州、南京等地因为连续14年的战争影响,已是十室九空。战后,清政府令李鸿章从豫东南移民垦荒,填充苏州等地的人口缺口,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其间,有不少潢川县人移民到苏州等地。

历史上苏州、潢川两地经贸往来频繁。唐代至民国,潢川县称光州。光州、苏州两地物产丰富,均为重要的商贸中心。唐宋时期,两地靠淮河与大运河之交通便利,往来频繁。明清时期,光州城遍布全国各地的会馆,而最为有名的是江南会馆、怀庆会馆。苏州产盐、铁器、丝绸,光州盛产药材、水产品、皮货、茶叶、金银饰器,均为商人收购的大宗商品,大商巨贾常年往返于光州城和苏州城。他们不仅将两地的物资进行了交流,也将两地文化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之中。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