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浩
“老息县”们说,濮公山变得“快认不出来了”。
这里曾是豫南地区最大的石灰窑,明清时期“息石灰”远近闻名,“吃饭捂着碗,睡觉蒙住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这句旧时流传甚广的顺口溜,传神地道出了濮公山周边村民生活环境恶化的无奈。
如今,濮公山生态转型之路结出“硕果”:当你径行濮山之巅,夹道有松,承树皆荫,壁立千仞,峰顶葱茏,远眺长淮,山光水色尽收眼底;山脚下,矿坑天池,水映湛蓝,水上栈道,长龙卧波;不远处,红砖灰窑,傲然挺立,与濮公山地质博物馆相映成趣……
从矿山濮公山到如今4A景区濮公山矿山公园,濮公山的辞“旧”迎“新”,不是只种点树、修条路、建个公园吗?疑问很快被解答——
“让山川树木葱郁,让大地遍染绿色,让天空湛蓝清新,让群众生活富裕,这才是打造美丽濮公山的美好蓝图。”5月24日,息县濮公山街道宣传委员鲍婉茹言语轻快,却分量不轻。
诚哉斯言,辞“旧”辞掉的是粗放的发展方式:2012年,息县县委、县政府直面多年吃“资源饭”留下的生态欠账,毅然将开采了几十年的29个碎石场、9座石灰窑、7个旱砂场全部彻底关停,并对所占土地逐步征收,打响了“濮公山生态保卫战”。
矿场停了,树木长了起来,濮公山还能热闹起来吗?——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规划思路,息县成立筹建处,既整治又开发,群众觉得“有盼头”。
山上绿了起来,规划做了起来,濮公山会建成什么样子?——依山就势,碧水环绕,保留矿区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游客可漫步水上栈道,不同的季节赏不同的美景;“滴水洞”与邻近山体巧妙衔接,入洞中,仿佛进入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之神奇景色中。濮公山摇身一变成为濮公山矿山公园,真真惊艳了息县人。
就这样,迎“新”迎来了一步一台阶:2014年,濮公山矿山公园被授予省级矿山公园称号;2019年,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21年12月,濮公山矿山公园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奇山秀水引来游人无数,成为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生态转型之路越走越宽阔。
“想不到如今的濮公山,变成了绿水青山的大公园。”“绿色发展理念下,山水之美超乎你的想象。”昔日开采喧嚣远去,矿山安静了,如今又“热闹”起来,濮公山恢复了它本来的样子。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