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综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信阳博物馆之最——编钟


位于信阳市区北30公里处的古镇——长台关,是楚顷襄王作为临时国都的战国晚期都城——城阳城。1957年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在此发掘出了当时墓葬形制最大、藏品数量最多的楚国古墓葬——长台关一号、二号信阳楚墓。墓中有800余件随葬品,俨然一座地下博物馆。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形制,墓主人是谁?

考古专家在一套青铜编钟中最大的一枚编钟上发现了铭文,经过反复研究论证,郭沫若考释为:“惟荆历屈抑晋人救戎于楚境。”这珍贵的12个字让墓主人的身份终于得以揭晓,荆历,就是《左传》中提到的楚国将领——左司马眅。左司马是楚国直接带兵打仗的高级将领。司马眅,不仅是楚国的王室成员,还是一位具有优秀指挥才能的军事家,因统帅骁勇善战的“申、息之师”屡建战功,死后便将他埋葬在生前驻守的城阳城关隘之上。

这套揭开墓主人身份的编钟由大至小,骈列为一架。编钟为长方形钮,两铣下垂。尺寸及重量13件依次递减,最大的通高30.2厘米,重4.36公斤。最小的通高12.93厘米,重0.4公斤,钟槌为木质丁字形。编钟出土时保存完好,每只钟上有薄薄的一层黑色氧化层。随后,中央民族音乐研究所专门派出专家前来考察,发现这套编钟不仅音准极佳,而且具有罕见的“一钟双音”。所谓“一钟双音”就是在一件编钟上可以发出两个乐音,一个在正鼓部,另一个在侧鼓部。“一钟双音”的发现将其历史向前推进了整整2000年。专家还兴奋地用这套编钟当场敲奏了一曲《东方红》并录下音,随后这段录音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开播曲走进了千家万户。

更令这套战国编钟名声大振的是在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在卫星上不断向太空播放的乐曲《东方红》,正是由这套编钟演奏的,而这颗卫星也因此被命名为“东方红一号”。

穿越了2000多年的历史时空,伴随着响彻太空的《东方红》乐曲,如水的月光下,一缕清风把人世间最美的楚乐灿然盛放在环宇之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楚人生活的那份优雅与从容。战国编钟,以跨越千年的绵长乐声,将信阳灿烂辉煌的历史定格在永恒的时空记忆之中,并将在新时代再次奏响信阳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音。

(本报记者 戴子翔 整理)

信阳博物馆里陈列的编钟。本报记者 郝 光 摄

扫码看视频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