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史笑妍 通讯员 刘 春
昨日,记者走进罗山县子路镇朱湾村,田野里传来阵阵机器的作业声,几台农用拖拉机来回穿梭,正在将紫云英绿肥翻压还田。这里是子路问津种植合作社的“院县共建”冬闲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种植2000亩紫云英。
“把紫云英往田里一翻埋,就是上好的有机肥。”该合作社负责人陈贵权对记者说。谈起种植绿肥,他感触颇深:“过去,这里冬季好多白茬田,大家不愿意种庄稼。后来,县里给我们请来河南省农科院的绿肥专家,帮我们制定技术方案,指导种植绿肥,效果真不赖!肥料比往年用得少了,不用打农药,水稻也增产了,而且稻米饱满。”尝到甜头,陈贵权将紫云英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到2000亩。“把这些紫云英翻压做底肥,我们合作社每年少用化肥40%,每亩水稻增产100斤左右,米香价高,而且还能用机器收草籽种,每亩能收获100斤,一亩地卖种子能挣1000多元。现在,合作社通过种绿肥每年增收节支100万元以上。”陈贵权说。
绿肥种三年,薄地变良田。据介绍,紫云英的根瘤有很强的固氮作用,翻压还田后会产生腐殖质,有助于培肥改土、减少化肥施用,是生态价值很高的优质有机肥。除做肥源外,紫云英还是旅游资源、优质蜜源。罗山县冬闲田较多,充分利用这些冬闲田生产绿肥,是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盘活闲置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自去年秋播以来,河南省农科院签约服务罗山县的专家团队抢抓农时,通过线上、线下等多种形式,指导罗山县利用冬闲田培肥地力,受益群众近千人。
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优化种植结构,近年来,罗山县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以“院县共建”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县为契机,通过土地流转、政策支持,鼓励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种粮大户成规模地开发利用冬闲田,大力推广双低油菜-水稻、绿肥-水稻、小麦-水稻等高效种植模式,充分盘活闲置土地资源,实现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同步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据了解,目前该县已在竹竿、高店、子路、灵山、铁铺等乡镇建成千亩紫云英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全县利用冬闲田种植绿肥近20万亩。
“通过近几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紫云英-优质水稻种植模式,罗山县在培肥地力、减少化肥使用,推动‘碳中和、碳达峰’行动,实现‘双减一增’等方面效果显著。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与省农科院深度合作,加强紫云英还田技术的推广,增加绿肥种植面积,为提高我县冬闲田高效利用,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贡献更多罗山力量。”该县县长余国芳表示。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