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PDF版阅读

信阳日报客户端

一端在手 信息全有

30年,“立”起一个绿色发展的城市样本


——信阳茶文化节“三十而立”特别报道(下)

□本报记者 李 浩

三十而立谋发展。

清明雨滴是春天的文字,接到请柬的信阳毛尖竞相拔尖,争献心香。经风沐雨,揉捻炒烘,新茶始成;取其一撮,入一注水,芽舒叶展。升腾跳跃之感,恰如当下绿色发展新信阳。

30年,信阳毛尖在豫南大地奏响对外开放的乐章,以一抹诱人的绿色,点缀信阳最耀眼的“装饰”,给革命老区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口,为富民强市注入源源不绝的活力。

30年,小茶叶发展成为大产业,由此引发“多彩效应”,既像是“常青树”,让绿色产业生机勃勃;又像是“聚宝盆”,让多种产业因茶而兴。

30年,从光阴阡陌的老城到美好生活的“目的地”,信阳在时光变迁中找到了自己的“颜色”: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目标;形象更佳、生活更优、环境更好,收获无尽期待和满意,同时也“立”起了一个绿色发展的城市样本。

人因茶而聚。

30年弹指一挥,回顾信阳茶文化节举办30年,就像回顾人的成长轨迹,从呱呱坠地到三十而立,风华正茂,身伟形正,成熟大气。对于该往何处去的回答,也叩问人心。

年过六旬的浉河区董家河镇车云山村党支部原书记席本刚,30多年间,带着村民以“茶”找出路,如今车云山村茶园面积5000多亩,村民户户有茶山,年年因茶收入10万元至50万元不等。绿叶子就是金叶子,这是席本刚的回答。

春山谷雨前,毛尖采摘时。茶山上,漫山茶香,点点红,桃面娇影,茶女低首忙。领头的朱华,是典型的信阳姑娘,记事起家中就弥漫着茶香;放学后扔下书包就去采茶;专攻农科了解茶叶种植知识;毕业后,她在信阳市区开了店,出售自家茶叶。生活味就是毛尖香,这是朱华的回答。

信阳毛尖茶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周祖宏,17岁开始手工炒茶,以工匠之心在茶芽纷飞和茶香醉人的炒茶车间,打磨出毛尖醇厚的茶香。如今,乘着时代东风,祖孙三代与茶结缘,只为一杯好茶在人间。这是周祖宏的回答。

这些回答中隐藏着多么甜蜜的“双向奔赴”:

信阳人民爱毛尖。从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到土生土长的采茶人,再到坚守匠心的制茶大师,多年来,信阳人民人人喜欢茶,人人会喝茶,人人能谈茶,信阳毛尖成就了一方产业,走进了信阳人的生活,浸润着城市的发展气质,将茶与经济糅合成推动信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

信阳毛尖富人民。从种茶到兴茶,从茶叶到茶业,从曾经难以走出大山的土特产,到农业增收增效、农民脱贫致富的“金叶子”;从第一次力排众议的搭台唱戏,到打造成为地方扩大开放的最佳窗口、招商引资的最佳平台;从小商小贩提货街头待价而沽,到龙头企业、驰名商标雨后春笋般涌现……开荒山,种毛尖,通富路,30年辛苦不寻常,却也让茶乡大地涌动着一股“因茶而兴、以茶扬名”的活力。

30年前,首届信阳茶叶节闪亮登场,这一后人公认的信阳发展史上的“神来之笔”,为当时百废待兴的老区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支点和崛起机遇。这一“笔”一路而来,30年后,仍然笔走龙蛇、笔下生风,呼啦啦荡开了老区发展的春潮。

30年间,信阳茶叶种植面积216万亩,总产量8万吨,总产值150亿元,信阳毛尖品牌价值达75.72亿元,连续13年位列全国前3位。茶产业已成为信阳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广大群众发展特色经济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已经成为信阳加快老区振兴、加速绿色崛起,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提质提速的重要特色产业。

掩卷回首,重新审视文章开头的那个问答,你会发现:信阳茶业“三十而立”,“立”出的是信阳市委、市政府和信阳人民一同经过不断创新实践而打拼出来的美好未来,“立”出的是,打造“两个更好”示范区、美好生活目的地的坚实的产业支撑,“立”出的是信阳人民基于自身发展禀赋、自然历史条件的睿智选择。

产因茶而兴。

从1992年首届信阳茶叶节提出“茶叶搭台、经贸唱戏”,到如今,一场场“连台好戏”轮番上演:

首届信阳茶叶节,招商引资项目77项,签约57项,总投资4.52亿元;

第十届茶叶节,招商引资共签约84项,总投资8亿元;

第二十届茶文化节,招商引资签约合作项目90个,总投资达269.12亿元;

第二十五届茶文化节,这一年的节会又增加了河南省“5+2”经济合作活动,全市共达成合作项目107个,合同金额517.23亿元。在开幕当天的签约仪式上,集中签约的项目就有54个,总投资高达354.45亿元……

30年来,茶叶搭台、经贸唱戏两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让信阳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信阳”的大门进一步敞开。

大门敞开了,带来了思想变革——

随着与国内外客商在广阔领域里合作交流与日俱增,茶乡人的思想也在潜移默化地嬗变。过去,信阳只采春茶生产绿茶,成本高、浪费大、销量小;如今,在调整产品结构中,“信阳牌”春夏秋季茶叶生产全面开花,各类茶饮料、茶食品、茶药品、茶日用化工品等相续问世。信阳茶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信阳毛尖、“信阳红”为主导,仰天雪绿、金刚碧绿、赛山玉莲、新林玉露等地方名茶百花齐放,黑茶、乌龙茶、花茶、白茶等其他茶类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门敞开了,带来了源头活水——

通过招商引资和信商回归工程的连续开展,为信阳引进了大批资金、项目、技术和人才,建成了一大批关乎信阳战略发展的重点项目。无数外地茶企或其他行业客商因茶结识信阳、爱上信阳,或以与本地企业家“牵手联姻”的方式,或以独资承办项目的方式,在美丽信阳投资兴业、安家落户。

全球新能源“领军者”明阳智慧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卫,广东谷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诺寒,浙江河南商会创会会长、终身荣誉会长、河南省浙商纺织集团公司董事长华长明等一大批信商,相继回归家乡。资金来了,先进技术来了,一流管理理念和优秀人才也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信阳,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

大门敞开了,带来了商机无限——

借助茶文化节的平台,信阳的诸多潜在优势,真正转化为开放的优势、发展的优势:产业链条向更宽领域延伸,经济发展以更强力量拉动,城市规划在更大范围拓展。通过深度推进茶旅融合、茶食和合、茶养契合,信阳“医、药、养、健、游、食”六位一体的幸福产业链正在渐渐形成。

城因茶而变。

南依大别山,西临桐柏山,千里淮河横贯全境309公里,水系交错,阡陌相连,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的美誉。

然而曾几何时,信阳绿水青山虽好,却苦于藏于深山人不知。交通不便,信息流通不畅,毛尖虽然“叫好”,但苦于基础设施制约不“叫座”。山村里种茶叶,丰收了卖给谁?成为摆在信阳人民面前的一个难题。

以茶为媒办节会,不仅让我们看见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更让我们感受到了“当下的发展很迫切”。以茶为媒办节会,信阳一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开启了一段城市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不凡征程:

首届茶节,完成了43项迎茶节硬件建设工程;第二届茶节,竣工硬件建设项目134项;第三届茶节,又完成13项硬件建设工程……据不完全统计,仅前15届茶节,我市就完成硬件建设工程近400项。

30年来,尤其是近年来,信阳以茶节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打造“水在城中,城在绿中,人在景中”的山水茶都、宜居信阳,一系列“信阳传奇”不断上演:

2018年10月,信阳明港机场正式通航,飞天梦圆大别山,信阳“立中原而通八方,居腹地而达九州”的区位优势更为彰显,一个对外开放的新窗口打开了。

2019年5月,出山店水库大坝落闸蓄水,一库出山锁风雨,千里长淮起平湖,让“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好愿景变成现实,出山店水库从此承担起伏波安澜、兴利润民的重任。

2022年1月,信阳港·淮滨中心港正式开航,开创了信阳航运新纪元,信阳交通区位优势在大别山地区乃至中原地区独领风骚。

……

30年来,随着时间的演进,信阳“公、铁、水、空”现代立体交通网形成,京港澳、沪陕等高速公路,G107、G106、G312等国道在境内形成多重十字交叉,越来越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让茶乡人与世界的距离越来越近,让城市与财富的衔接越来越顺畅。

30年来,随着时间的演进,今日信阳,满目皆是令人欣喜的城市建设成果。街道宽阔整洁,高楼大厦尽显现代化都市风范,城市里新添了公园、植物园,街道两旁增加了“微景观”,背街小巷的道路越来越平坦、交通越来越便利。宛如披上了一条绿色丝带,城市颜值悄然嬗变,既有灵动的风韵,又蕴藏厚重的文化,让人心怀留恋,同时也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诸多殊荣。

30年,一路走来,信阳茶文化节已经融入信阳人的城市记忆,我们能够见证它的“三十而立”,并从中寻找城市的发展路径,何其有幸!

如果要飞得更高,就要找到明确的方向。从绿色发展破题,大胆往前走,信阳一定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