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还有一次,一名商人想开矿,将挖掘机、钻探机等都开到了山上。张爱华与潘国章轮流值班,每天都上山查看。商人想用炸药开山,正好被张爱华碰到,她不由分说立刻扑上去阻止。见张爱华软硬不吃不怕死,商人无奈只得放弃……
“除了制止破坏文物的行为,我们还经常清扫‘红军洞’,擦拭纪念碑。每隔一段时间我们都上山换一下国旗,主要想确保红军洞口的国旗一直高高飘扬。”张爱华说。
上山,成了一种牵挂、一种责任。“现在年纪越来越大,明显感觉上山时的吃力。考虑到我们的身体状况,县、乡领导叮嘱我们不要上山了,但这次清明节,我们老两口又偷偷上去了。”张爱华告诉记者。
“以前每年清明节,很多人前来扫墓,今年因为疫情,很少有人过来,我们就想着一定要上去看看,给烈士们送点野菊花、映山红。结果这次去,感觉比以前花费的时间长多了,也累多了,真是一岁年纪一岁人呀!”
“但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有义务守护好‘红军洞’!”张爱华满是褶皱的脸上始终挂着笑容。
正是这执着和坚定,作为光荣的义务文物保护员,从青春年少走到耄耋之年,张爱华夫妇在守护革命旧址的山道上走了6万余里,制止各种损坏革命文物旧址行为20多次。
一颗初心,传薪火
“‘保密洞’是红军开会的地方,‘休闲洞’是伤员们养伤的地方,‘小亮洞’是警卫站岗的地方,‘穿洞’的好地势适合打游击……”在家门口的红色文化长廊里,张爱华已忘记跟多少人介绍过“红军洞”。
如今,张爱华和潘国章的家成了革命教育基地,名曰“大别山干部学院体察民情教学点”。旁边的新时代农民讲习所是张爱华“授课”的地方。
近年来,全国各地党员干部群众纷纷慕名而来,听张爱华讲红色热土上的英雄传奇;一有时间,张爱华就到中小学校等地方给青少年等群体讲红色故事,弘扬大别山精神。
2020年5月29日,新县将红军后代和革命烈士家属组织起来,成立英雄山党支部,包括张爱华在内的12名党员主动承担起研究和弘扬大别山精神的重任。自党支部成立起,他们就奔走各地宣讲红色故事。
“那天,总书记与我们交谈了10分钟左右,他的每一句话我都熟记于心。这些话让我更加坚定了守护红军洞群的责任、传承好红色基因的使命。”回忆起2019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张爱华等红军后代、革命烈士家属代表时,张爱华仍激动不已。
“你看,这是我见到总书记当天连夜写的两篇日记,题目分别是《一生难忘的日子》和《幸福的时刻》。要不是因为疫情,我每天都要向前来参观的党员干部讲十几遍写这两篇日记的感想。”张爱华边翻日记本边笑着说。
“疫情期间,我很享受独自在家的时光,收集整理以前的讲课笔记,摘抄一下习近平总书记金句……每天过得都很充实。将来,疫情消散后,我就可以拿这些资料给大家讲述革命故事、交流学党史心得了!”张爱华充满期待地说。
“虽然今年81岁了,但我觉得自己还很年轻,讲‘四个故事’从来不觉得累。我一定会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采访最后,张爱华目光坚定、言语铿锵。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