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李 浩)3月15日,记者从市政府办公室获悉,我市出台了《信阳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市养老服务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按照《方案》要求,到2022年年底,我市每个街道要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要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每个县区建成1所县级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乡镇特困供养服务机构全部完成提升改造,并全面推广“戴畈模式”,30%以上的村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到2025年,60%的乡镇特困供养服务机构转型为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0%的村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
据悉,此次我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将通过加大政策和设施供给,推行公建民营、民办公助运营模式,并对政府、市场、社会的责任进行了进一步厘清,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机制,不断提升养老服务质量和水平。除此之外,此次我市在养老服务设施保障和财政补贴政策上实现了很多突破,提高了养老服务设施用地保障标准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标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新增了民办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新增了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补贴。
同时,为了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此次我市还出台了居家养老服务补贴政策,对具有我市户籍并实际居住在我市辖区内的生活不能自理的低保、高龄、失独三类居家老人,按照统一标准购买居家养老服务。
在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上,通过广泛开展养老护理员培养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依托我市的高等院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技工院校,扩大专业养老服务人员供给,制定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不断提升养老服务人才素质。
在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上,将继续深化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五医”联动,把医养结合纳入医改体系;将全面推行“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养协作”三种医养结合模式;将大力推进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项目申报和建设,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市示范性托老中心;将积极推进医疗资源进机构、进社区、进家庭。
在打造高品质的养老示范基地上,支持国有平台公司、社会资本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运营,依托市级幸福产业园,打造养老示范基地,推行一站式持续照护养老模式。
记者感言
最美不过“夕阳红”
□李 浩
高质量推动同时也意味着高水平的自我加压。
不久前,我市出台关于《信阳市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方案》提出到2025年,我市养老服务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就完成这一目标设定了很多硬性任务,力度不可谓不大。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一直都是民生热词。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19.3%,高于全国0.6%、高于全省1.22%,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比重上升4.69%,“银发浪潮”扑面而来。
反观自身,我市养老服务建设,虽有一定基础,但仍存在养老服务设施不足、功能不全,专业人才队伍不强,市场参与热情不高等问题。具体来看,我市平均每千名老年人仅有18.5张养老机构床位数,如果按照每100个老年人4个护工的标准来核算,未来全市对于养老护理服务人员的需求将近5万人。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市而言形势严峻、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此次《方案》明确提出到2022年年底,我市每个街道要有1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要有1处养老服务场所。细化分解到实际工作中,需要新建14所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新建396所养老服务场所。任务不可谓不重,同时也体现了市委、市政府肩挑千钧担、拉高标杆向上攀的深刻的自警自省;传递出各级党员干部要手拿“绣花针”,提升品质服务绣出美好“夕阳红”的向上进取之势。
最美不过“夕阳红”。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全面实施“1335”工作布局、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民生工作的重要要求,更是“美好生活看信阳”的内在体现。加快制定完善贴合我市实际、满足我市需求的养老服务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着力突破场所不足瓶颈;以打造高素质养老服务队伍为目标,全力打造“信阳护工”人力资源品牌;聚焦智慧养老建设,实现养老信息共享、养老服务“线上”“线下”融合;借助医养融合发展机遇,打造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医养服务品牌。如此,我们才能更从容地迎接“银发浪潮”,谱写好“美好生活看信阳”的绚丽篇章。
温馨提示
本页面内容不允许直接阅读,请通过《信阳日报》客户端浏览查看。
扫描二维码下载客户端